区分“溃疡”与“糜烂”
溃疡首先需要与另外一种病损相鉴别,那就是同样常见于口腔黏膜的“糜烂”。“口腔黏膜溃疡”的学术定义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糜烂”则是指“口腔黏膜上皮的部分性表浅性缺损,其大小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这么说可能太专业,打个不太妥当的譬方,溃疡就像一件新衣服的衬里破了一个洞,这个“破洞”的周围比较规则,不是“咝咝啦啦”的;而“糜烂”却像穿了几十年的旧衣服上“蹭出来”的痕迹,没有完全破,但布身已经变薄,有“似洞非洞”的感觉。
之所以要分清“溃疡”还是“糜烂”,是因为,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糜烂”除了可见于疱疹等感染性疾病外,还多见于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白斑等癌前病变性质的口腔黏膜病,比起“溃疡”来,更需要重视和警惕。
区分“溃疡”的良性、恶性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溃疡”。
其实,口腔黏膜溃疡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许许多多口腔黏膜病都可能发生。例如复发性口疮、创伤性溃疡、口腔肿瘤、各种口黏膜感染性疾病、大疱性疾病的后期、某些性病,以及血液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口腔表现等等。所以,对于“溃疡”,还得根据其病理特征和预后,区分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溃疡”的典型代表是 “复发性口疮”。这是一种几乎人人都可能发生的口腔溃疡。其临床症状可以归纳为“红、黄、凹、痛”,就是指溃疡发作时,边缘充血,表面有黄白色假膜,中央凹陷,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影响语言和进食。可伴有低烧,通常两周可以自愈。此类溃疡发作位置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以有长短不一的“休战期”,但也有患者“烽火连三月”,口腔溃疡接连不断、此起彼伏。好在恰恰是这种令人苦不堪言的溃疡不会变癌,因此对它犯不着“杞人忧天”。
与此相对应的是“恶性溃疡”,最典型的就是“口腔鳞癌”。与上述的“复发性口疮”不一样,这种溃疡本身就是癌症,叫做“癌性溃疡”。这种溃疡具有时间长,面积大,基底硬,边缘翻出呈菜花状,疼痛不明显,反而“木嗒嗒”的特点,有人把它归结为“久、大、硬、翻、木”五个字。如果病人的溃疡符合这五个字,那么就不是“会不会变”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尽早手术或接受其他综合治疗。
预防潜在癌变危险
介于“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之间,是“有潜在癌变危险的溃疡”,特指可以慢慢“演变”成口腔鳞癌的溃疡。这类溃疡最常见的是“自伤性口腔溃疡”和“创伤性口腔溃疡”。
“自伤性口腔溃疡”多见于患有多动症或有自伤性不良习惯的儿童,他们常常因习惯性咬唇、咬颊、咬舌,用铅笔尖捅口腔黏膜等动作而出现“自伤性口腔溃疡”。如不及时纠正不良习惯,溃疡长期反复出现于口腔的同一部位,是有癌变可能的。笔者就曾经见过一例年仅6岁的儿童因“自伤性口腔溃疡”未引起重视而癌变的。
“创伤性口腔溃疡”则往往是口腔内存在“创伤因素”引起的,包括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等。中老年人如果牙齿蛀坏后不及时治疗,“拖一天算一天”,结果口腔里全是“断壁残垣”,有的“半拉子”牙冠像刀刃,有的牙冠断了,留着一个像“朝天钉”似的牙根,长期“切割”或“刺穿”附近的同一块黏膜,造成反复溃疡,久而久之,可能引起癌性溃疡。另外,缺牙者如果装的假牙不合适,佩戴时有固定压痛点;或者一副假牙使用了五年以上,佩戴时假牙边缘过度压迫口腔黏膜的某固定点,该固定压痛点就会出现“创伤性溃疡”,并且反复发作,渐渐“量变到质变”。
如何防止潜在癌变危险呢?根据以上叙述,不难看出,预防措施很简单――“自伤性口腔溃疡”,纠正不良习惯或积极治疗多动症;“创伤性口腔溃疡”,清除残根残冠,修正不良修复体。临床经验证实,只要预防措施及时、到位,不仅仅这些有潜在癌变危险的溃疡不会变癌,而且溃疡会很快痊愈。当然,对已经发生的溃疡进行局部的药物治疗十分必要。对有癌变迹象的创伤性口腔溃疡和自伤性口腔溃疡,应该及时做切片活检,明确溃疡性质,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