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提醒 □本报实习记者张彩霞每年四、五月份是各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 期。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正是求职的良机。然而, 招聘单位的一些欺诈行为却让求职者们在求职之余多了一分焦虑和不 安。 省城某高校的学生小邓通过报纸的招聘广告应聘了一份文秘工作。 面试合格后,公司负责人说必须交30元培训费,培训后才能上岗,并 且还指派了一位“师傅”。然而,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让小邓和其他 应聘者跟着“师傅”挨家挨户去推销化妆品。“当时我也挺纳闷,培 训为何跑到户外来?师傅也支支吾吾不肯说。不过一想钱都交了,就 跟着看看吧。”小邓他们跟着“师傅”转了一天后,才被告知这就是 他们的工作。“他们既赚了钱,又有人免费干活,还真是‘两全其美’ 。”小邓气愤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都遇到过类似的招聘陷 阱。招聘方一般都许以好工作、高额薪资,打着美丽的幌子招聘到人 员后,再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然后随便给求职者安排一个工作。淄 博某高校的小张在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时,就被收取了20元的材 料费,“其实就是他们自己打印的几张公司简介。”而小张实际的工 作就是出去拉广告。 据了解,像这种公司一般都不正规,大部分都是私人小公司,他 们通过登广告、散发传单的形式或者在人才招聘会上“浑水摸鱼”来 进行招聘。在4月18日泉城广场的招聘会上,记者就发现在广场周围 有很多私自招聘的人,看到有想要求职的学生就前去主动搭讪,并且 许以优厚的工作待遇,一般只要填个表就能直接上班。有一个自称是 某保健品代理人的还以月工资2000元让记者加盟任经理。 一位在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说,大学生涉世未深,求职心切, 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招聘单位利用。在求职中,大学生除了要擦 亮眼睛、辨清是非外,学校还应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