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备受关注的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在经过三个多月的测验测算后,今天终于有了结论:黄河下游河道共冲刷泥沙3620万吨,河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工试验取得了成功。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为了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几代治黄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新的治理模式,即通过干流骨干水库的调节,改变黄河“水少沙多,水沙时空分布不均衡,易于造成河道淤积”的自然状态,使出库流量与含沙量适应河道的输沙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输送入海,减少在河道中的淤积,达到最佳输沙效果。
2002年7月4日,这一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试验正式开始,至7月14日结束,此次调水调沙试验总共历时11天。其间,本报曾特派记者奔赴小浪底、花园口、利津等地对此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介绍,此次调水调沙试验利用小浪底水库大流量下泄历时11天,平均下泄流量为2740立方米每秒,下泄水量共26·1亿立方米,其中小浪底水库上游来水量为10·2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补水15·9亿立方米。试验期间,调水调沙试验总指挥部共动员约15000人参与水文测验、河道监测、堤防守护、验证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任务,并对494个断面进行了严密测验,共获取了520多万组测验数据。小浪底水库恢复小流量后,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对下游河床冲刷情况的测验,结果表明,自小浪底坝下至河口800多公里河道内,共冲刷泥沙0·362亿吨,其中山东艾山以上河段冲刷0·137亿吨,艾山以下冲刷0·225亿吨,加上小浪底出库泥沙,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共计0·664亿吨。
人们事先所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情况并未出现,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治理泥沙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调水调沙还将多次进行
(记者 田连锋 雍坚)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测验测算后,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终于在今天宣布,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取得成功。黄委主任李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摸索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冲淤规律和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最优组配方案,调水调沙试验工作今后还会多次进行。
李国英主任告诉记者,此次试验就是为了探索解决黄河泥沙症结、寻求下游河床不抬高有效途径的一次尝试,主要目标:一是寻求试验条件下黄河下游泥沙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二是使黄河下游河床在试验过程中不淤积或尽可能发生冲刷,三是检验河道整治成果、验证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深化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
为了确保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成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从2000年起就组织人力进行多种预案制订,至今年,黄委才决策实施了此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试验。
现在,试验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从这次试验中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排洪能力仍然很低,有的河道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下游防洪形势相当严峻。黄河泥沙问题仍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取得的结果,只是黄河治理的一个新开端,由于黄河及泥沙的复杂性,治理泥沙只有采取综合措施,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合黄河实际的,为了摸索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冲淤规律和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最优组配方案,调水调沙试验工作还会多次进行,这是探索黄河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研究和维护黄河生态的必然任务,也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