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鲁青>知识盒子>科学
站内搜索:
热带雨林,巨大的病毒库
2003-06-11 00:00:00 作者: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生活的90%的生命尚未被人类确认,我们对自然界约5000种病毒的95%尚一无所知;在约100万种细菌中,也仅对其中的2000种做过定性。因此,面对如此空白迷茫的微生物世界,人类应该多加防范。

    近期,从果子狸、猕猴、蝙蝠和蛇等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出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与人体中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从而初步证实了人从动物身上感染了非典型肺炎的猜测,尽管研究工作尚需深入,但是人类的许多疾病,如鼠疫、口蹄疫、狂犬病、疯牛病和禽流感等等,都是从动物身上传染而来的,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灵长类、啮齿类、鸟类等野生动物与人共患的疾病已达100多种;另外,动物身上的曲霉菌和寄生虫所引发的人类疾病也达100多种。人们在猎捕、运输、加工和食用这些动物及其制品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使动物体内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跨越物种的界限,在人体中发生变异并产生疾病。

    人与动物相互传染疾病

    虽然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古已有之,但在现代,人与动物相互传染的疾病却具有了新的特点。即一旦人感染了动物的病原体,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途中,与野生动物渐行渐远。人类创造了迥异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养尊处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约束,而依赖于人工系统的维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退化,免疫力与生命力均与野生动物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来自野生动物的未知病原体面前,表现得格外脆弱。同时,高密度和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非常适合疫病的传播,在全球化和现代交通工具面前,曾经阻止疫病远距离传播的地理屏障已经形同虚设。在地球村里,不同肤色国籍的人类的命运已经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艾滋病、埃博拉以及相继登场的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等等,均来自于热带湿热地区。繁茂的热带雨林是病毒、病菌的巨大存储库,因此可以预见,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被发现出来。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生活的90%的生命尚未被人类确认,我们对自然界约5000种病毒的95%尚一无所知;在约100万种细菌中,也仅对其中的2000种做过定性。因此,面对如此空白迷茫的微生物世界,人类如若不多加小心防范,在今后的日子里势必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恐和灾难。

    过度挤压自然空间

    病原体不断跨越物种界限,在人体中找到新的宿主,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不断跨越人类社会与野生世界的界限,进入和开发原生的丛林荒野,或者将野生动物引入人类社会圈和城市圈所致。许多学者一般并不认为,病毒突然大举进攻危害人类是它们基因突变所致,而认为主要是人类自身的行为,有如天方夜谭中的渔夫,不小心打开了瓶胆,从而释放出病魔。例如人类活动大量释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正在给携带病毒的蚊虫、蜱等害虫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它们不再局限于热带。而滥伐乱垦热带森林,特别是近20多年间泛滥于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如“砍和烧”的运动,使雨林生物四处逃散,寻找新的家园和宿主。1999年,在马来西亚暴发的尼巴病毒,就是由于森林锐减造成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狐蝠被迫迁到林外的果园觅食,被狐蝠带有病毒的唾液污染的果实落到地上,猪吃了之后进而把病毒感染给了人类。这是一条引起疫病传播的新的食物链。

    到处修筑水坝和水库也会带来各种疫病。水坝和水库积聚了大量的静水,非常适合于本地和外来的蚊虫繁衍生息。埃及阿斯旺水坝于1971年建成不久,一种埃及前所未有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致命疾病———裂谷热突然显身,并从此周期性暴发流行。

    嗜食野味的饮食习俗,也大大增加了病毒从野生动物宿主转移到人类宿主,引起新的疫病流行的机会。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一种普遍认同的推论是:人吃了灵长类动物,造成病毒完成从动物到人体的隔种跨越。事实上,2000年至2001年,在刚果埃博拉疫病传播的重灾区,研究人员就曾发现病死者生前食用过猴子和黑猩猩。

    时刻划清两条界限

    无论从生态保护、生态道德还是生态安全角度考虑,笔者认为,我们都应当划出两条界限,今后不能再轻易逾越。

    一条是野生动物与人类(含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的界限,除科学研究和其他特殊利用之外,人类不应猎杀更不应食用,使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存于同一个星球。

    一条是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原生的森林、湿地和荒野)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界限;对仅存的原始环境,人类不宜再作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改变其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荒野的生态、社会和精神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沈孝辉)

编辑: hhh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