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长大的我,中小学时代最羡慕的事情就是某位同伴去过一回 城里的青少年宫。那个年代,对于城里孩子而言,青少年宫同样有着 巨大的魔力。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青少年宫一方面资源大量闲置, 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更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青少年宫逐渐被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网吧所取代。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原因。现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 年代初出生的青年已经走上时代舞台。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和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开放的社会环境,多元 的社会文化,多样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都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人格 特点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此,青少年宫很难像过去一样“轻松”地吸引孩子们参与。但 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宫从此难有作为,相反,它恰恰给青少年宫管理 者提出新课题: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把握青少年工作的新规 律。 研究这些年来歌舞厅、游戏厅和网吧盛行的现象可以发现,这些 场所的“秘籍”是:充分考虑青少年好奇心强、趋同和求异并存的心 理规律——先进的设施和游戏,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众多的玩者, 满足了孩子的趋同心理;个性化的设施以及玩法,满足了孩子的求异 心理。从这一“秘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顺应了青少年的心理规律 的角度说,青少年宫管理者可以批判地借鉴。 全国青少年宫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前不久结束,与会者对青少年 宫如何顺时而变的一些思考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比如,过去青少年宫的角色是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机构,现代社会 要求把青少年宫建设成“青少年之家”,因为“家”更温馨,更有安 全感,更可以依靠。在服务对象上,青少年宫过去只是面对青少年学 生,而现在要求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在服务内容上,青少年宫不应 再只服务于青少年求知的需求,特别是青少年升学考试的需求,而应 着眼于为青少年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 (陈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