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中国最大演出季”之称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即将再掀大幕。三度辉煌过后,是按部就班地“依照旧例”,还是不甘寂寞、再创佳绩?记者赴艺术节中心探营之后得到了答案——“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以创新意识和求变胆识革新办节和剧目运作机制,佳作更靓、舞台更大、参与者更多,将会使 11月变成丰硕的文化收获季。 抓住首演、新演作品 艺术节中心总裁陈圣来说,本届艺术节的“劲儿”都使到了剧目和质量上,届时端出来的菜肴不求“撑”胃,而将以“色香味”和“含金量”让观众“心动”。为此,艺术节首先在剧目安排上引入了“动态跟踪引进”的概念。本届艺术节则提倡跟踪最新信息,抓住首演、新演作品。即将在 10月澳门国际音乐节上首演的中意合作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芭请进美国大师史蒂文森编导的舞剧《泪泉》,都是在排练之中就与艺术节签了约;川剧鬼才魏明伦新脱稿的大型作品《好女人,坏女人》,据贾平凹小说改编的山西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热得“烫手”,却大方地交给艺术节首演。 打造品牌节目 世界著名艺术节往往以委约创作剧目的做法营造最大的热点,本届艺术节将这一做法“拿来”,首次以直接投入的方式,委约中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波兰五国艺术家,打造连演 10场大型歌舞激光水秀表演《神魅巴黎秀》。目前滚动投入已超过 1400万元,如果市场运作成功,将成为又一个“艺术节制造”的品牌节目,这对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将大有裨益。 舞台向广场街头延伸 市民大众的参与度,是艺术节是否“热”在实处的根本体现。本届艺术节的新做法是推出“周周演”,把有限的室内舞台向广场和街头延伸。“舞台跟旅游市场嫁接”的做法,将使艺术节期间的南京路步行街,变为“世界艺术风情一条街”,德国的管乐、埃及的民乐家、智利的歌舞等都将走进旅游人群,高达 4米的澳大利亚木偶将穿梭往来一个月,成为艺术节最大的流动招牌。 (伍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