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国荣的骤然辞世,除了引发媒体铺天盖地的追踪大战之外,有关张国荣的众多影碟、唱片重新热卖,图书市场更打出一场出色的速度战, 5天里就推出了一本纪念专集。 但是,在如此之多“张国荣品牌产品”围攻下,也悄悄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和“商业”之间的争论。孰是孰非,没有答案,但多少折射出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传统观念和市场理念的强烈碰撞。 反方: 发死人财不道德 华星、滚石、环球三大唱片公司日前发表联合声明:拒发死人财。滚石上海的负责人用三点理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首先,作为香港娱乐圈顶级艺人,于情,这是对张国荣的尊重;其次,大做精选文章,短期内能得到经济效益,但长期考量肯定会破坏唱片公司的正常运作和其他歌手的唱片档期,获益可能只是痴人说梦,于理,这也是一个商人应有的理性;即便抛开这两点,将已故之人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当作充实自己腰包的手段,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除了商业,难道找不到别的方式来承载这份纪念了吗?当然不是。在金像奖上缅怀,以鲜花祭奠,唱哥哥的老歌,这都是比商业炒作更纯洁的纪念方式。 正方: 这是最好的致敬 当张国荣产品风行的时候,有人出来不满了:拿张国荣说事,这不是发死人财嘛!可是,策划《永远的哥哥》的何悦则表态:对张国荣的重视,就是对他最好的致敬,他不明白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人以狭隘的道德观念来对待纯粹的市场问题。 何悦以最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论证“张国荣产品”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大量的书、碟片和唱片,到底有没有人要。如果应者云集,那么买卖双方皆大欢喜,关旁人何事?如果应者寥寥,那是生产者们的判断问题,货物压仓后果自负,也不劳旁人费心。现实的反馈是,“张国荣产品”销路甚广、且物美价廉,让 FANS们期盼而来满意而归。 何悦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多数 FANS都不可能到香港去参加葬礼,那么,温习张国荣的一切,就是拥戴者对他的致敬;对商家而言,推出“张国荣产品”,也是另一形式的致敬:肯定你曾经大红大紫过,达到我们炒作的档次。至于赚钱,谁不想?取之有道即可。 (孙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