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7月3日讯 7月4日9:00,黄河小浪底水库将开闸放水,13·5亿立方米黄河水将顺流而下,黄河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调水调沙试验将拉开帷幕。今天,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赶赴沿黄的滨州、淄博、东营进行了实地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三个城市的黄河管理部门正紧张备战,调水调沙的准备工作已如“箭在弦上”。 记者沿着滨州境内的黄河堤岸采访看到,一辆辆满载石料的卡车正奔赴各险工险段,不少民工正在对堤防进行最后的加固,挖土机正在清挖河道,推土机忙着往大堤上推沙固堤。 滨州黄河河务管理局防汛办公室的副主任孙卫军告诉记者,他们于7月2日发出了《调水调沙水情通报(第一号)》。预计到达滨州市河道最大流量在每秒2400立方米—2500立方米之间。滨州境内的黄河河道长94公里,沿黄堤防134公里,跨越4个县,有14处险工,15处控导工程,14处涵闸,防汛任务很重。目前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人造洪峰”的到来。 在高青的两座黄河浮桥上,记者看到,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淄博黄河河务管理局的张副局长指着青城黄河浮桥说,根据他们的预计,“人造洪峰”将于9日早上到达黄河淄博段,黄河上的浮桥最迟于8日20:00以前全部拆完,以确保洪峰顺利通过。 在大刘家河务段,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加工断面桩。据介绍,今明两天,他们要把这些断面桩布设在近年来坍塌严重的河段,并对所有水位站和险工水尺进行零点校测,以准确掌握“洪峰”到来后水位的变化情况。 记者从东营市黄河河口管理局了解到,他们预计利津站的流量为每秒2400立方米,河水的含沙量控制在20千克以下。为迎接“人造洪峰”的到来,他们组织人员在黄河边上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每天在2:00、8:00、14:00、20:00进行4次观测,上报水情。他们落实了观测车船、仪器仪表,关闭了灌溉水闸,调节生活用水。他们还对近几年重点坍塌河段的滩岸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河势变化确定观测断面。(记者 王哲 蒋毅 实习生 李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