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份,当全国各小学校正如火如荼进行期中考试时,上海的小学生们却看似过得“轻松”:自今年下学期开始,上海市所有小学一律取消期中考试,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测试与考查。 1.无形的考试 期中考试一取消,上海各小学学校操场上,课间休息“人气”空前高涨,暂时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的小学生们,忙着嬉戏。虽然快乐地告别了期中考试,但孩子们却始终轻松不起来。 “ 期中考试在爸妈心里很难取消。他们担心我学习成绩因此受影响,买了一大堆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钱怡洲无奈地说。记者了解到,班级里类似钱怡洲“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的情况,占到一大半。被各种教辅材料充实的书包像一块块硬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生体重不足30公斤,书包却有近10公斤。更有学生不堪书包重负,用起了像行李箱一样可拖着走、带有轮子的书包。 再看看任课老师,期中考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三天一次突击性小测验。一位名叫宋霞峰的小学数学老师告诉记者,进行突击性小测验目的是“让学生习惯在常态下进行检测,以便更快、更准确地获得知识反馈”。取消期中考试,说到底是为了将分数模糊化,淡化竞争,从而起到减负作用。但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位同学中,有4位表示取消期中考试并没有带来轻松感,反而更紧张。问及原因,孩子们纷纷表示:不管大考、小考,考试成绩都将按比例以平时成绩记入小学生成长手册作为升学档案。“为了在档案中留下漂亮一笔,增强升入理想中学的竞争力,就算突击测试也不可小视。因为突击,神经常处于‘一级备战’状态,很少有放松时刻。” 2.减负的“跷跷板效应” 让自己的孩子轻松成长固然是好,但家长一想到孩子未来的出路,又只能硬起心肠“添砖加瓦”—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布置;学校不发辅导资料,家长大量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请家教……对于老师来说,一边胆战心惊地实施减负,一边还要考虑头上的考核指标,暗箱操作“应试教育”不在少数。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威说,由于对“减负”内涵缺乏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减负”易出现“跷跷板现象”:一端高举“减负”大旗,一端设法补偿“减负”带来的所谓“损失”。说到底,大多数教育者自身都难以在“跷跷板”的两端找到平衡重心,家长就更难拿捏分寸了。 面对取消期中考试,家长分成了“保考派”与“撤考派”两大派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考派”的人占大多数。他们认为:知识是需要反复巩固才能掌握的,期中考试作为检测孩子半学期学习质量的“晴雨表”,老师、家长可系统地掌握情况,以便及时查漏补缺。他们表示在升学考试未取消的前提下,取消期中考试,只能让压力后移,“减负”效果难以达到。 一位姓许的家长更说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孩子年龄小,学习缺乏自主性,有学校减负‘撑腰’,担心孩子过度放松、成绩滑坡。没有好成绩,就考不上好大学,没考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这就是现实!”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对取消期中考试大加赞同。原因是“童年让孩子快乐成长,比拥有高分更有价值。减负不能仅停留在制度表皮上,关键是要让减负工程进入头脑。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要改革,否则减负永远只是‘换新鞋走旧路’的把戏。如此一来,减负花样越多,学生就越遭罪”。 3.减负顽疾需对症下药 除了取消期中考试外,广东、上海、浙江等各省市教育部门纷纷使出减负招数: 课后不留作业、推迟和缩短上课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在校时间缩短了,自由活动时间增加了。 减负的号角高举,但减负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钱耀邦透露说:“从上海一些学校的减负效果看,学生轻松了,但教学质量却下降了。” 我们不禁要问:减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杨小威表示,“减负”不等于盲目删减教学内容,也不等于随意减少学习时间。“减负”应该讲究平衡!真正的“减负”必须通过“加负”得以实现。这个所加之“负”要加在教师身上,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把重要知识点比做‘针’,以往老师上课往往带领学生‘题海里捞针’,‘减负’后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前将‘针’找到,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省时见效。”杨小威说。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教师还与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尚有一段差距。 对于“减负”,大家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对一切学习负担统统喊减,对减负的内容缺乏正确认识。 一些研究减负的教育专家表示,一定量的压力能促进学习进步,“减负”应该是减去过重的学业负担。况且,学生的负担还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学习负担重,生活负担轻;脑负担重,手负担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机械记忆负担重,主动思维负担轻;心理负担重,接受挫折教育负担轻。 配套改革要跟上 在上海,80%至85%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顺利考入大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3%,但事实上,“重负”并未见明显减轻,原因很简单:为谋取好的职业,大家并不满足于升入普通大学,而是将眼光盯在“名牌大学”上。 著名教育专家王厥轩表示:学生“重负”的根源,在于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升学竞争”。减负必须与招生政策相配套才可落到实处。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等教育配套改革没有跟上,减负就将成为空谈。 王厥轩指出,在现阶段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整个社会评价,往往因一个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影响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及生源;同样,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捞取所谓的“政绩”,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决定各学校人、财、物的投入。目前,虽然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一些与减负配套的评价措施,但都处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现实摆在眼前:学校为了争夺生源保证教学质量,无疑将形成潜在的竞争“市场”,调节“市场”的杠杆就是“升学率”。 “一切为了升学率”,其结果是:校长不得不通过“内部管理”和层层考核把负担转嫁给教师,教师转而将重负抛向孩子。而家长对此表现出了足够宽容:只要孩子读好书,怎么都行!重压之下,孩子成了各方利益的焦点,其结果是超负荷运转。“现阶段一系列减负措施的出台并非徒劳,只要改革就有希望!”杨小威表示,“没有相对完整、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减负的瓶颈将依然存在,只有相关教育配套改革跟上来了,减负的‘跷跷板’才有可能真正找到重心。” (据新华社)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