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山东网

李登海:蹲守“玉米地”40年 培育出107代玉米

发表时间:2013-11-30来源:大众网
字体:[][][]

李登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三十多年如一日,刻苦攻关,先后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6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国家玉米高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登海,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共山东省委委员。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等重要奖项,荣立国家人事部一等功。李登海长期从事玉米育种研究,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在社会上流传着“南有袁隆平,北有李登海”的说法。他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0亿亩,增产粮食930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玉米育种的神话。登海种业也跻身中国种业前三强,成为拥有总资产8.3亿元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

  李登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三十多年如一日,刻苦攻关,先后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6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国家玉米高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李登海带着要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回到他从小生长的莱州市西由后邓村务农。1970年,李登海因种田产量高,被选进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1972年,他成为农科队的队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登海看到一份材料介绍,美国的玉米亩产达到了2500公斤,而当时我国农村的玉米亩产量只有300来斤。这让20岁的李登海深受刺激,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创中国自己的玉米高产道路! 

  1984年,李登海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到县科委端起了“铁饭碗”。但没过几天,他向县里领导请求:“我这一辈子只与种子有缘,不如让我回到玉米地里去吧”。县里看到他态度坚决,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给玉米杂交必须进行人工授粉,都是在夏天最热的季节,在玉米地里钻上一趟,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般人都会中暑,但李登海一钻就是三十多年。1978年冬天,李登海决定把海南三亚市的荔枝沟辟为自己冬季育种的基地。在海南搞育种,李登海在田间套袋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时间久了,得了痔疮,痛苦不堪,先后做了四次手术。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巨大的回报。李登海提出了“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崭新育种理论,197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二号”,一举突破全国夏玉米单产750公斤大关。随后,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连续6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1989年,他的玉米创造了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05年,他培育的“登海超试1号”以亩产1402.86公斤的成绩,再次改写世界夏玉米最高记录。同时,他先后成功选育30多个抗病、抗倒、优质、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掖单”、“登海”两大系列6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35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29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他撰写发表了紧凑型玉米育种栽培及种子产业化方面的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13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其中“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获国家星火奖一等奖。“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等2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奖项。

  二

  玉米高产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才是出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才是目标。在这方面,李登海大胆突破,不断改革创新,走进了种子经营推广的大市场,承担起了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两副重担。

  2003年,登海种业与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先锋合作,成立我国《种子法》实施后第一家由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登海种业得以接触到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并借鉴先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网络布局。截至目前,登海种业先后斥资2亿元在新疆、宁夏、内蒙、甘肃等“玉米制种黄金带”建立制种基地,在2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营销网点1万多个。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李登海一直不忘技术推广。多年来,他一直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还将自己的“478”等自交系无私提供给其他育种专家。近年来,他抽调300多名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800多个示范点,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和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全面提高了我国玉米种植水平。据国家农业部统计,“八五”、“九五”期间,“掖单”、“登海”玉米在28个省(市、区)累计推广8.8亿亩,增产粮食930亿公斤,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30亿元。

  李登海还积极为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谋利益,广泛开展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大规模科技培训,建设了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小麦良种、花卉栽培等六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2万多人次,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近几年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企业投资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周围3个村庄孩子上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环境。

  三

  李登海研究了大半辈子玉米,独独没有研究过自己,他说自己如果有啥特点的话,那就是还有点志气。为了事业,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连续29个春节在海南搞加代育种。在海南育种的日子里,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毅力,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煎熬,潜心育种,矢志不移,走出了农科队解体、科研条件简陋的困境。他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曾一度脑血管梗塞突发,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

  李登海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保持着胶东农民的淳朴、实在和科学家的勤奋。只要是不出席较为隆重的场合,他都是一身工装,一双黄胶鞋,风来雨去,顶着烈日,拱在玉米地里,专心搞育种。李登海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玉米育种息息相关。虽然身价十多个亿,李登海却从不枉花一分钱。对于财富,李登海认为,人再富无非也是“日食三餐饭,夜宿一张床”。他从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吃穿用都跟过去一样,很简单。“我最喜欢的就是农家饭,像玉米稀饭加青菜,大葱蘸酱,吃了很舒服。”李登海说。

  李登海最爱唱的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岂能让它虚度,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每当唱到此处,他都情不自禁,双眼噙满泪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他写的,就是他育种过程中酸甜苦辣的真实写照。

  李登海说:“我的前半生,已经用培育出的‘掖单’、‘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为社会创造了一千亿的效益,后半生,我还要用‘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创造一千亿元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