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山东网

赵德珍:爱,使夕阳更红

发表时间:2013-11-30来源:大众网
字体:[][][]

赵德珍,女,汉族,1947年出生,现任博山区资助儿童少年协会会长。一位退休的老妈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攒出2000元钱以“博永嘉”的名字寄到协会,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

  赵德珍,女,汉族,1947年出生,现任博山区资助儿童少年协会会长。她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组建了博山区资助儿童少年协会,她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热心救助已经辍学和面临辍学的特困孩子。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6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243名。其中,无父母的孤儿16名;因病因祸失去单亲的94名;父母残疾的73名;患特殊疾病的12名;夫妻双双下岗无正式职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48名。其中,小学生111名,初中生113名,高中生12名,大学生7名。协会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赵德珍用实际行动显示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先后荣获淄博市模范老人、淄博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用脚印书写诗篇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但家庭和成长的小环境对一个人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1947年,赵德珍出生在山东济阳一个贫困的农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是不幸的,但却是无法选择的。她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姊妹中她排行老二。那时留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与贫困,善良的父母却一直在供她读书。就在她上初中那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的树叶、野菜已被学生吃光,学校放假了。赵德珍回家看到的是一家老小饿得奄奄一息的惨状,是她跑到地里弄来未成熟的粮食和野菜救活了全家。那时的她就想,长大了一定要让全家老小吃饱、穿暖,把漏雨的房顶挂上瓦。少时的艰辛和磨难没有使她倒下,相反促使她发奋学习,也正是有了这个信念,造就了她连男孩子都少有的刚健向上、自强不息的坚韧本性和与人为善不狭隘不自私的优秀品质。凭着刻苦努力的拼搏精神,她读完了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1973年毕业分配在博山农业局。背着简单的行李,从省城的学校来到博山,从那一刻起,她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深埋在博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深深地扎下了根。

  生在贫困的家庭,却凭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又有了很好的工作,这对于她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机,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她是全家的希望。

  她是家乡屈指可数的挣工资的人,每月的工资是36元钱,30斤粮票,她省吃俭用,三个月攒了100元钱寄回家,让家里漏雨的房顶换成了瓦。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而又让人羡慕的,被村里称之为儿子也不换的好女儿。

  生性善良而又能吃苦,练就了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干任何工作都脚踏实地。除了这些,她还有一副聪慧的大脑,很好的天赋和良好的悟性。这一切都有幸得到很多领导和单位的赏识与青睐,先后任农业局党支部委员,党组成员,博山区妇联主任。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兽医站时,她深入农村,把工作干得有条不紊,在妇联工作,她更是得心应手,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上级领导发现了她这个能吃苦又有头脑的女强者,1984年被任命为博山区政府副区长,分管教育工作,那年她36岁。

  赵德珍曾经有一个理想,就是当一名翻译或是当一名老师,但都没有如愿以偿,如今却分管教育,她自言与教育有缘。她充分发挥了她的潜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使博山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和提高。1988年博山区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全省先进单位;1992年19处城市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被省政府验收为达标先进区县;1993年在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活动中被省政府验收评为达标区,年底被全国验收评为“两基”达标区,她个人1994年被评为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从贫困农村走出的小姑娘,一步步走到副区长的位置,她没有高高在上,她每年为百姓办100多件事,被大家公认为是个有能力、有思想办实事又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她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为人民办实事。”是这些朴实的话语,见证了她多年来置身于百姓,服务于大众的目的和追求,这也是她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