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袁玉荣
1985年,袁玉荣经人介绍,认识了琅西村的王宝增,没过门就了解到王宝增家里有80多岁的爷爷、两位因公致残、卧床不起的伯伯、常年有病的父母和三个正在上学的妹妹,老人看病吃药让这个家债台高筑,生活极为艰难。但袁玉荣知道王宝增是个好人,她愿意与他共同撑起这个家,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便冲破家庭的阻力,与王宝增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袁玉荣,1965年11月出生,临沭县郑山街道琅西村村民。
1985年,袁玉荣经人介绍,认识了琅西村的王宝增,没过门就了解到王宝增家里有80多岁的爷爷、两位因公致残、卧床不起的伯伯、常年有病的父母和三个正在上学的妹妹,老人看病吃药让这个家债台高筑,生活极为艰难。但袁玉荣知道王宝增是个好人,她愿意与他共同撑起这个家,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便冲破家庭的阻力,与王宝增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丈夫王宝增就去临沂公路局工程处打工,家里的农活和所有的家务事都落到了袁玉荣一个人肩上。以后的岁月里,袁玉荣起早贪黑,除了下地干活,还要照顾好几位老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村里大娘大爷提到玉荣就落泪:“玉荣这孩子真够苦的!”可玉荣想,既然嫁到了这个家,就要对这个家负责。在照顾老人上,她想方设法改善老人的生活,粗饭细做,变着花样满足老人的口味。她还隔三差五地买肉,自己和两个孩子不舍得吃,只做给几位老人吃。老人年龄大了,喜欢吃软饭,她就为老人做水饺、面条。每到冬天,她总是把买来的水果放在锅里蒸蒸,夏天下来什么新鲜水果,也总是先买几个给老人尝尝。
公公婆婆是村里有名的“药篓子”。公公有老胃病,吃完西药吃中药,用完草方用偏方,怕累怕寒,农活家务不能做。婆婆早年月子得了神经性偏头痛,整天神志不清。几年内,仅为两位老人治病,她们家就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尽管生活拮据,日子过得清贫,但是玉荣说:“钱花光了还可以挣,对老人不孝,有病不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找致富门路。1999年春天,她参加了镇妇联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掌握了奶牛养殖技术。在县、镇妇联的帮助下,她贷款3万元买了三头奶牛。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她家已有奶牛15头,不仅还完了债,还能每天供应几位老人喝牛奶。笑容挂在老人的脸上,日子也在袁玉荣的操持下越过越红火。
致富不忘众乡亲,真情回报社会,袁玉荣积极带动周围群众走致富路,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她借给村里3个贫困户每户3000元钱,支持他们发展奶牛养殖。她还把平时积累的奶牛养殖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他们。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有20多户人家走上了依靠养殖致富的道路,琅西村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养殖专业村。
历尽艰难,苦尽甘来,她的孝心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丈夫对她恩爱有加,孩子乖巧懂事,家里的几位老人逢人便夸,庄邻四舍的妇女都把她视为榜样,各级领导给予她很高的荣誉和评价。2004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家先后被评为省“五好文明家庭”、市“尊老敬老十佳好家庭”、县“十大金星文明户”等。2005年,她被授予省“尊老敬老好儿女标兵”荣誉称号。同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她的事迹在省、市、县电视台、临沂日报多次宣传报道,还被改编成小品,在市、县进行演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责任编辑: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