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温庆:只有七个学生的老师
2009年的大年初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春节特别节目《情动己丑 恒爱无疆》以《无悔三十年》为题,深度报道了薛城区沙沟镇楼沃小学教师杜温庆扎根山区教育,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2009年的大年初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春节特别节目《情动己丑 恒爱无疆》以《无悔三十年》为题,深度报道了薛城区沙沟镇楼沃小学教师杜温庆扎根山区教育,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在他身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的壮举,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耕耘,展示了一名山村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一、志坚如铁,一心从教
他热爱教育这一行。1979年杜温庆高中毕业,到楼沃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从此,他在这个山里学校扎下了根,这一干就是三十年。这是一所村办小学,四周群山环绕,距离最近的学校也有3公里多,村里的孩子如果到山外的小学去上学,还得翻过一座山。2004年,他从一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三十年来,他以执着的追求和顽强的信念,默默的耕耘着这方纯洁而又贫瘠的土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在周围百姓的心目中树立着自己的形象,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成为全市教师中的典范。2009年9月,学校由于布局调整合并,他被调到岩湖小学任副校长,2010年9月调到成教中心工作。
山村民办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刚参加工作时的月工资只有8元,后来陆续增加到12元、50元,直到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前工资也只有200元。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维持四口之家的日常开销,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得到邻居家去借。1982年5月,亲戚给他找到一个开车的机会,在村支书的劝说下,他留了下来;1984年,杜温庆被调到山外的学校,上级调来一名教师接替他,不料两个月后,那位老师在山路上骑车摔伤,无法上课,杜温庆主动要求调了回来;1986年,他有一位在济宁化工厂当老总的亲戚劝他到那里去工作,每月的工资要多出十几倍,可是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村支书诚恳地话语,再一次挽留住了他。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被他放弃了。
二、勤学苦练,不断进取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杜老师就带两个年级的数学,每个年级人数都在30多人,并且是复式班。为了尽快掌握教育技能,他虚心向公办教师学习,两周下来终于摸清了复式班教学的路子,他所教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均在全镇上游。由于学校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1984年,进山来的两位公办教师陆续调走,从此他便成了这所小学的全能老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音、体、美,还是学校校工。1986年学校结束了复式班的教学,改为每两年招生一次,学生到了三年级就到山外的学校上学。
三十年来,他自费订了多种报刊,每天坚持业务学习,足足记了五十多本学习笔记。2004年他的论文《浅谈低年级阅读写作教学》在《中国教育导刊》上发表。在教学中他更是一丝不苟,为了上好课,他反复锤炼教学语言,设想优化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一节课都有常学常新之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三、爱生如子,细雨润物
村里农活多,一年四季大人、孩子有活干。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不愿给孩子报名,中途辍学现象也经常出现,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杜温庆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他给生病的学生喂药、端水;学生请假,他到学生家里补习功课。冬天,为了给学生取暖,他总是提前到校生好炉子,给学生烧好热水;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山路难走,他把孩子一个个送到家中。
三十年来,他从未耽误过孩子们的学习。1994年,母亲病重在济宁住院,身为长子的他在母亲病重住院期间只在周末去看望一次。不久,母亲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心里却留下了永久的遗憾。2006年,他不慎将腿摔伤,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可他打了膏后就出了院。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他干脆把教室搬到了家中,用砌块支起来门板给学生当桌子,腿上打着石膏,坐在躺椅上孩子们在家里上了40多天的课。在他身上,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耕耘,展示了一个山村教师的质朴与负责。
四、桃李满园,硕果累累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硕果。三十年来,他教出的学生已有500多人,所带的学科成绩始终居全镇前列。从这个村出去的孩子不仅完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有30多人考上了中专、20多人考上了大学院校,还有1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后现就职于国家教育部。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学到一技之长,搞起了养殖、种植,改变了山区的面貌。
省市区电(视)台、中央卫视,《枣庄日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现代教育导报》、《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他也赢得了不少的荣誉:“薛城区优秀教师”、“山东2007三农人物”候选人、薛城区政协第七届政协委员、首届“感动枣庄”十大人物、“全省第二届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