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山东网

微尘:青岛的爱心符号

发表时间:2013-11-30来源:大众网
字体:[][][]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

  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湖南灾区捐款五万……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微尘还没找到,更多的微尘纷纷涌现: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青岛市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款434笔,不露姓名的个人捐款占50%,以微尘、小小微尘、微粒个人捐款的占到1/10。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位利用周末,在街头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的小伙子,就曾经以微尘的名义多次捐款。就在不久前,为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活拮据的他还捐出了自己全部的1200元学费。

  “微尘不是说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只要是有爱心,愿意去帮助其他人的人,都是微尘。”

  于是,对微尘的寻找,在青岛不再仅仅是寻找一名热心的捐款人,更是在寻找一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当“微尘”一次次出现在更多百姓中间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微尘”,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随着微尘的大量涌现,微尘现象成了青岛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微尘”精神不仅感动了青岛,被评为2004年“感动青岛”十佳特别人物,荣获2005年中华慈善奖,2005年10月微尘以最高票当选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也由于它的“大爱无声”当选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而感动了中国。2006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一版“我叫微尘”一文上批示:这是我们社会的正气歌。2005年6月15日,微尘标志、徽章及相关资料被青岛市档案局永久收藏。这是建国以来该馆第一次整体收藏一项公益活动的资料。

  2006年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如此评价微尘: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小、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微尘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