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山东网

张国忠:“吃亏书记”61年兴村之路

发表时间:2013-11-30来源:大众网
字体:[][][]

张国忠同志自1949年担任茌平县冯官屯镇小杨屯村支部书记至今, 60多年来,以学习立身,以“吃亏”律已,以实干兴业,以和谐建村,被中央领导誉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共和国之最”的村书记。

  张国忠同志自1949年担任茌平县冯官屯镇小杨屯村支部书记至今, 60多年来,以学习立身,以“吃亏”律已,以实干兴业,以和谐建村,被中央领导誉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共和国之最”的村书记。

  一、坚持学习,坚定信念,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

  “不学习就没有方向。”张国忠识字不多,但坚持把学习提高放在首位,通过让孩子给他念报纸、读文件,每天听广播、看电视,从不间断学习。他善于思考,学了就用,始终保持方向明、不停步。以带动支部一班人的学习,带动党员的学习,进而又带动了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几十年来,不管大的政治气候怎样变,张国忠始终坚守党的信念,坚持对群众进行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四爱”教育,让“四爱”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村民的心里,并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

  二、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实现经济飞跃发展

  为拔掉“穷根”,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从1961年起,张国忠带领干部群众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干就是20年,先后挖主干渠10条,修路19公里,修建大小桥涵50多座,打机井20眼,植树10万棵,使红土涝洼地变成了“连年做贡献”的聚宝盆。1964年小杨屯一年就向国家交了17万斤粮食,人均贡献全地区第一。此后,这个村粮棉生产一直在全区遥遥领先,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改革种植模式,大搞立体种植增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国忠立足本村实际,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对传统种植模式来一次改革,把冬闲的土地、劳力、阳光、空气都利用起来,变一收为多收。在专家指导下,大力发展作物立体种植,走出了科技致富路子,小杨屯亩收入均增1000多元。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称小杨屯创造了“平原农业立体开发的新模式”,赞誉小杨屯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从农业向加工业的过渡是小杨屯实现的第三次飞跃。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张国忠没有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自满自足。他和支部一班人富而思进,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当地资源,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填鸭厂和冷藏厂。他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产品为依托,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建成集孵化、饲料、养殖、宰杀、冷藏、熟食、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小杨屯鸭业科贸有限公司,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三、甘愿吃亏,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南上北下,为群众搞服务,没有报销过一分路费;请专家、教授在家吃饭,没有报过一分钱;为群众办了无数好事,没有吃过群众一次请;村干部开会研究工作,没花集体的钱吃过一顿饭。张国忠有多次脱离农村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他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凡是风险大的项目,他都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先试验,成功了,把技术传给群众,失败了,自己受损失。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国家给他1000元奖金,他如数交给了村里;县委奖给他的“特殊贡献奖”奖金全交到村里修了路。张国忠同志以乐于吃亏、甘于奉献的精神,带出了一个乐于吃亏、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好班子,带出了一个发展、文明的好村风。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吃亏奉献、拼搏创新”的张国忠精神已经成为小杨屯、茌平县甚至聊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