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山东网

【敬业奉献】金莱女子班:72个女人日夜奋战在供热一线

发表时间:2014-05-13来源:美德山东网
字体:[][][]

72个女人,48个站,在11位女班长的带领下,日夜奋战在供热一线,每个站都有一大堆感人事迹,每个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可是谈起身为女人独立支撑一片天的艰辛,她们却不以为然:为用户创造温暖生活是我们的责任啊。当全心全意无私奉献成为一种习惯,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倒她们!

  72个女人,48个站,在11位女班长的带领下,日夜奋战在供热一线,每个站都有一大堆感人事迹,每个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可是谈起身为女人独立支撑一片天的艰辛,她们却不以为然:为用户创造温暖生活是我们的责任啊。当全心全意无私奉献成为一种习惯,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倒她们!

  这是一个完全由女人组成的“女儿国”,设备运行、维修、收费,各有分工。2002年,金莱热电组建了两个女子换热站,2003年扩大到了四个,2005年以来,金莱热电所有的换热站工作全部由女员工担任。男员工能干的,她们也一样能独立完成。经过培训及严格的考试,她们全部取得了中、高级管道工技术资格证书。

  十一年,人生最美好的光阴她们都奉献给了“暖到家”事业。多年来,女子换热站72名女员工以她们辛勤的劳动付出,赢得了广大热用户的交口称赞,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供热岗位勇担当,挑战自我赛须眉

  为了供好热,女子换热站的姐妹们勇于挑战性别和生理的极限,从不计较自己性别弱点,在冰天雪地的恶劣天气里,骑着助力车顶着寒风,走千家,串万户;钻地沟查热力井,爬架空管道,开阀门;寒冬深夜守护在设备旁,调流量、调参数,只为提升供热效果;入户维修、加保温层,组装暖气片,所有的脏活累活,她们当仁不让。用柔弱的身躯肩负着供暖工作的重任,面对艰难困苦,更没有喊冤叫屈,因为“暖到家”赋予了她们承诺和担当,她们不会羞涩于热电的须眉。

  代表人物:姜宏芹:老将新站,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奔

  供热面积最大、设备最多、战线最长的换热站是高温水站。2009年,金莱热电实行轮岗制度,金莱热电第一任女子换热站班长,所带领的团队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表彰的姜宏芹,从原来的黄海路换热站来到这个高温水站,高温水站是设立在北部新区的一个新站,下设九个分站,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大部分是新楼座,又处于试供热阶段,工作难度很大。离开一个已经走上正轨的熟悉的环境,接受一个如此复杂工作难度如此之大的新任务,难,累。要强的姜宏芹多年来转战多个换热站,到哪里都是战绩不凡,凭的就是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九个站,最远的直线距离十几里,巡视一圈,骑上自行车,一路飞奔,要小半天。姜宏芹给自己制订的纪律是:每天在九个小站巡视一个来回,管道、阀门、井室逐一查看,运行中发现异常,还要敲开单元门,检查偷用热,私接水嘴的现象,至于深夜被用户告急电话惊醒,匆忙赶回站里,更是家常便饭。刚到站上时,站上没有电话,个人的手机就成了服务热线,可谓没白没黑、昼夜奋战。

  腊月29日下午四点左右,她接到阳光四季小区用户来电,家中暖气不热。这个小区还没正式交接,不属于我们站上保修范围,但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第一目标,她带领女子维修工们迅速赶赴现场,初步判断,可能是管道堵塞。将该楼的楼座阀及单元阀拆下,对管道进行彻底清洗,高压水喷溅到身上,在零下十多度的室外瞬间结冰,刺骨的寒冷,穿着两件棉衣的姜宏芹和女同事们仍然瑟瑟发抖,顾不上寒冷了,必须尽早恢复,让用户家里温暖起来,同时减少管道里的水冻结的危险。夜幕降临,又冷又饿,楼里的居民深受感动,纷纷从家里拿来食品和热水,他们只喝了一点水就又投入忙碌的抢修,晚上9点多,故障排除。次日,姜宏芹亲自登门回访,确认用户家中温度正常,才放下心来。

  代表人物:李仲鹏 舍小家顾大家,送暖进万家

  每到供热季,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是常有的事,黄岛路换热站管辖着香格丽苑高温水首站在内的6个子站,供热面积47万平方米。而香格丽苑高温水站是去年首次投入使用,由于新设备,新系统,在供热初期,设备出现故障也时有发生,有一次因电力公司线路故障突然停电导致系统停运,这个高温水首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它肩负着33万多平方米的高温水供热任务,为了减少损失,为了能缩短停热时间,班长李仲鹏一边指挥着系统的处理,一边调配人员逐户打电话与用户沟通以取得理解,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紧张处理,系统终于恢复正常运行。因为担心高温水首站停运直接影响到其它子站的运行,她又骑上电动车挨处巡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似地,加上处理事故时喷了一身的水,裤子和鞋子也已结成了冰……回到家后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五点,这一次她整整29个小时没合眼。老公见她熬红的双眼和疲惫的身影心疼地劝她多休息点,别累坏身体。她没应声,只是默默地把湿漉漉的衣服换下来简单休息了几个小时,又返回站上。因为她心里最清楚,在这最关键的时候,“暖到家”的声誉比身体比家庭都重要得多。

  男人世界顶半边,胆大心细花木兰

  胆子小似乎是每个女人与生俱有的特点,特别是深夜里一个人独自守在轰隆隆的换热站里或者一个人走在黑乎乎、冷清清的大街小巷去往用户家里维修时,即使是男人都有种恐惧感,刚开始时很多家属不放心,每当值夜班时就来到站上作伴,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夫妻站”。但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换热站的女员工个个练成了胆大心细的“花木兰”,没有一个人因为害怕吃苦受累而畏缩。

  代表人物:孙常梅 精兵强将,练就的是不仅是好胆量

  说到恐惧,御苑枫景站班长孙常梅笑着说:“俺们长安世家站的管网调节,就两个字:恐怖。”原来长安世家小区是2012年度刚发展的新的供热区域,管网建在地下车库,全长几千米。排气调试、管网调节时,一个女人,扛着梯子、背着工具包走在偌大的车库里,嚓嚓嚓,脚步声久久回响,总觉得身后似乎有某种可疑的动物跟上来,头发稍都能竖起来。害怕归害怕,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放下梯子,爬上去,开阀门、排气、调试热平衡。梯子是三米多高,管道为两米多高,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怕吗?刚开始的时候怕过,时间长了,习惯了。孙常梅坦言。

  这样的事例在女子换热站并不新鲜,确切的说每个人都遇到过。每到供热初期很多女同志嗓子都沙哑了,口含西瓜霜、润喉片与用户交流,站内站外、楼上楼下地跑来跑去,只要一停下来就想睡上一会,睡个安安稳稳的“囫囵觉”成了一种奢望,特别是在生理周期,腰酸背痛,那种苦那种累常人难以体会到。但她们用苦和累换来了用户的满意,换来了“暖到家”的声誉,她们无怨无悔。

  72个女人72个家,一枝一叶总关情

  72个女人72个家,但自从做上了这份工作,她们就不再是孝顺的女儿、称职的母亲、合格的妻子,换热站,就是她们的第一个家,她们在这里与设备朝夕相处,为用户送去一室的温暖。

  代表人物:王宁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关怀特需用户

  2009年—2010供热季,王宁调到了月湖换热站,走访用户的她在一个飘雪的傍晚,与收费员来到月湖小区一个楼座,发现楼梯管道保温脱落了一部分,而多次的走访使她对每个小区的用户了如指掌,知道这里住着一个80多岁的孤寡老人,敲开老人的家门,发现老人家里有点冷,老人还感冒了,收费员立刻跑到楼下买来感冒药,王宁则骑上自行车到公司反映了老人家的情况,经领导批示,领取了保温材料,连夜加班,保温。零下十多度的天气里,他们一直干到晚上七点多才完成。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老人又成了站上姐妹共同的牵挂,她们常常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关心照顾老人的生活,尽自己最大能力给老人送去温暖。

  代表人物:隋蕾娜 做好母亲,做好女儿,更做好供热人

  孩子,是每个母亲的软肋,可在孩子和工作之间,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而将对孩子的愧疚和爱深深的藏在心底。老公在外工作,将年幼女儿独自扔在家到半夜的徐丽娜;每到供热季就将孩子全托给父母的单身母亲任平;为处理站上问题而无法脱身致使孩子烧到40度的李梅……几乎每一个人,在供热季对家人的亏欠都很多,都有太多的不舍与不忍。每年春节,当人们穿新衣、看晚会、万家团圆、欢度佳节的时候,也是换热站最紧张的时候,这些40岁左右的女人都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媳,本应与家人一起“忙年”、共享天伦之乐,而她们却做不到,能做到的就是身着工装,守在站上,睁大眼睛守护着设备安全运行。在这里,“过年”这个概念似乎淡漠了。月湖换热站班长李梅是个“快言快语”的女人,一谈到“过年”这个话题她就说:“一到供热季,家就成了旅馆了,忙起来连家和孩子都顾不上,哪里还顾得上过年啊。”

  石岛东路换热站原班长隋蕾娜。一个身材娇小,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人,她和她的团队,四个女人,肩负着南京路两侧二十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重担。供热初期,调试设备、调整外网平衡、接待用户来访来电、处理突发问题,忙得焦头烂额,一块手机电池没电了,换上一块,很快又没电了。忘记了累,忘记了饿,更忘记了——孩子。猛然间想起孩子,已是深夜,是一个电话提醒了她,打来电话的是她远在青岛工作的丈夫,电话打在同事的手机上,独自在家的女儿哭着无数次打她的电话,不通,又打父亲的电话,做父亲的心急如焚,两个小时,辗转无数个电话,才找到了她。可是,此刻的她不仅仅是一位母亲,一个妻子,她的身份还有一个身份——热电人,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她别无选择。凌晨,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年幼的女儿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花,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的眼睛湿润了。

  ……

  徐海梅、张平、徐丽娜、任萍、李梅、王希英……十一个好班长带出十一个好团队。

  舍小家、顾大家,女子换热站的姐妹们用弱小的身躯承载起青岛热电莱西供热的大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暖到家”这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魅力,她们用热电人“关爱社会、服务民生”的高贵品质释放着为民服务的正能量,为岛城“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郑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