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原淄博矿务局(山东淄博矿业集团前身)非煤厂点达316个,产品3000多种,无论厂点数量还是产品数量都居淄博矿业集团“历史之最”。截止去年末,淄博矿业集团主要厂点仅剩56个,产品几百种,而销售收入却比1992年增长了二十多倍,达到了32亿元,预计今年还将大幅增长。奥妙何在?淄博矿业集团非煤产业部的领导一语道破玄机:“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做活了‘调’字文章。”
在规模调大和结构调优上下工夫。淄博矿业集团非煤产业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1988年,原淄博矿务局制定了《关于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经济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和《关于“七五”后三年多种经营发展规划》,全局开始了“由黑变白”的多种经营活动。到1992年,年总收入达到1.5亿元。
“但项目过小、布局太散、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低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大部分厂点依赖内保政策维持生存。”主抓淄博矿业集团埠村煤矿非煤产业十多年现任该矿党委书记的郭恒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如是说。为此,他们在规模调大上下工夫。1995年重点开发了15个具有较高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大中型项目。2000年,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市场营销、科技进步、人才工程、管理升级”五大战略,新建和技改扩建项目13个,年总收入达到8.99亿元。
真正的规模调大还是淄博矿业集团整体改制后。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整体改制之初,淄博矿业集团确立了构建“煤电材”、“煤电化”两条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定位,适时提出了“五个重心转移”,并把结构调“优”放在首位,着力把非煤产业做优、做特、做强。对于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些小、散、差的弱势项目,通过实施改制、拍卖等形式实行“关、停、并、转”。截止去年,淄博矿业集团主要非煤厂点减少到56个,但经营规模过1000万元的却增加了21个。其中,过5000万元的达到了16个。 埠村、东华、济北三个循环经济园区初具规模,“煤电材”产业链构架已基本形成,并具备了做强做大条件。先后建成和技改扩建的五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兆瓦。今年,淄博矿业集团还向现代物流服务业发起了冲击,预计煤炭运销和物资供应两大物流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将达到企业总收入的20%以上。
在市场调外和技术调新上做文章。加大外部市场开发力度,逐步摆脱对企业内部市场的依赖。淄博矿业集团东华水泥公司水泥出口份额不断加大,前不久,熟料也走出了国门。埠村煤矿生产的工程塑料、浓缩汁、服装等则主要销往外部市场,有的出口多个国家。目前,集团公司非煤产品外部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为逐步解决产品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淄博矿业集团积极在技术调新上做文章。以体系、人才、投入为重点,自主公关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围绕技术工艺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了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研发的成果中,获得省部级的48项,市地级的223项,通过权威机构鉴定的150项。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热力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调整、脱硫工艺技术改造、基于数字图象处理的水泥回转窑温度场测量及生产专家指导系统的应用研究和原材料燃料数控系统在水泥熟料线中的应用等,都为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十一五’末,通过结构调整,建成三大循环经济园区,依托省外资源地、实施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开发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技术含量、有发展空间、能做大做强的项目,使非煤经济比重力争达到或超过煤炭总量,形成煤与非煤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淄博矿业集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仍然把“调”字作为非煤产业发展的主基调,相信定会“调”出更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