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2007年12月6日“吞进”第一块矸石,到日前完成充填使命,集团公司在济三矿首家应用的井下矸石充填技术创出显著效益:十八采区1号充填巷累计充填矸石10630立方,节约排矸费用40万元,换回煤炭41000吨,创效2460万元。同时,这项技术还“吃掉”了井下所有作业现场不可回收的垃圾。
国内使用的传统采煤工艺,在布置一个新的采煤工作面时,为方便安装大型采煤机,同时起到安全支撑作用,在工作面的“头部”,不得不剩下一块“三角地带”,舍弃一部分煤炭。 煤矿井下矸石回填是我国近年来研发成功的创新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可以把那部分舍弃的煤炭采出来。为了安全,再把矸石填回去,起到矸石换煤炭的作用。为了使矸石改道回归大自然,实现矸石不上井,使这一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过程中发挥规模效应,济三矿结合采场实际,就近充填,减少运输环节,保证关键环节的运转顺畅,在矸石量大、距离井口提升点5000余米的十八采区北区回风巷附近的三角形区域、北区辅助运输巷以南附近的狭长区域,共设计24条充填巷道,总长达9850米,实现充填与采掘同步作业,同期落实接续计划。这次完成矸石换煤炭任务的,只是其中一条充填巷。
实施矸石充填精细管理,提高巷道充填率。成立专门充填队伍,积极探索充填技术新方法,采取洒水、减少矸石间的间隙等方式,充填率达到97%。同时,发挥充填优势,将井下作业现场不可回收上井的软硬垃圾回填到矸石充填巷,为井下巷道“清肠”,净化现场作业环境,大幅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