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能源频道>评论
站内搜索:
五大发电集团出难题 能源价格如何市场化?
2007-07-26 17:08:00 作者: 第一财经日报

  进入盛夏,能源价格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刚刚两度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提高成品油价格;五大发电集团近日又联合提议在部分区域启动煤电联动,从而上调电价,引发了更广泛关注。

  发改委有关人士7月25日虽然明确回应:要观察一段再说,但能源价格如此集中地引发多方博弈,反映出有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市场经济,但作为工商业和居民生活血脉的能源产品,价格仍然很不市场化。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价和电价的变动,都会直接抬高公众生活成本,特别是电价上调,给中低收入者带来的压力会很大。

  但这不应成为能源价格止步市场化的充分理由,而且事实上成为节能降耗无法立竿见影的天然屏障。因为要照顾公众日常用电需求,民用电价当然要确保基本稳定,有所上调也必须适度,且要以一定形式对低收入或困难户进行补贴。但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工商业用电价格也相对偏低,且其价格调整缺乏充分的灵活性,无法根据供需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特别是油价、电价调整,都要通过国家发改委,并要履行复杂的听证、审批程序,更造成了能源价格变化缺乏弹性。在这方面,比电价更有代表性的,是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是国际原油价格在猛涨,国内成品油价格还没有动,等国际油价下跌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却开始上涨,由此形成的价格指引“混乱”,自然会传导到能源用户身上,节能降耗也难持续进行。

  同时,现有的能源价格调整程序,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公众利益的初衷。虽然有价格听证会,但几乎每一次价格变动,都是能源企业在主导,公众的声音“名存实亡”。国家发改委一方面不得不承受公众压力,同时又要照顾能源企业的要求,往往是两头不讨好。与其勉为其难维持一个已经过时的价格审批权,还不如顺应时势,积极推动能源价格的合理市场化。

  能源价格市场化,不是把油价、煤价或电价都不加区别地全部交给市场来决定,更不是任由能源企业自己说了算,想涨价就涨价。而是要在对能源用途进行严格区分的前提下,在确保正常用途和合理开支的情况下,本着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目标,分步市场化。

  比如居民用电,在物价总水平已经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国家就必须控制电价上调,不能继续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但对于工商业用电,面对多数企业根本不愿主动节能降耗,电价就应当有所上调,甚至对超额用电部分实行惩罚性价格,强行用价格杠杆逼迫工商企业在节能降耗上想办法。类似这样区别对待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方式,还可以有很多。

  再比如油价,过快上涨必然加重交通运输行业负担,不利于整个社会人流和物流的效率。反过来说,对私家车用油,则需要通过适当价格上涨,倒逼节能、小排量汽车的普及。相应的措施,还包括燃油税的合理开征,也有利于油价的区别市场化。

  作为规划发展与改革大计的核心部委,国家发改委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合理改革,而不是此一时彼一时油价或电价该不该涨。只有把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才能促进能源供需基于价格变动形成均衡。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只是需要有关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作者:木乔  为北京资深财经评论员,email: ernesthe@hotmail.com)

  相关阅读

  定价权不是市场经济要放弃的权利,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高超技巧,运用综合手段、工具及力量,每一个市场主体去追求,乃至具有终极目标意义的重要权利,也是生产发展,市场发展,生活进步的原始冲动之一,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很多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难免源于此。这一切都值得深入思考,并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国民关心的国计民生问题。

  当前,在美元贬值、飓风预期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再度发力,截至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原油期货一度上升至73.08美元盘中高点。按照“原油加成本”的方法,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加重了国内成品油原油价格倒挂的程度,炼油厂商压力重重。中石化财务副总监王利生曾表示,在国际油价每桶60美元左右的时候,中石化基本不亏本;而中石油方面表示,65美元/桶时还可以收支平衡。现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冲高,中石油中石化的压力骤然加大。

  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所长杨景民分析认为,除了库存下降,国际政治、国际炒家恶意炒作等均是国际油价飙升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国际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中国快速跟进国际原油基准价格绝对是弊大于利。

编辑: fanrp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