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5月25日电(记者张朝祥、王攀)文华吐芳,群星璀璨。25日晚,在悠扬的《梦想》歌声中,持续了16天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缓缓拉下大幕。
这是艺术的盛会——16天的艺术节,演出和展览活动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展示了一个艺术门类齐全、精品佳作迭出的中国演艺大舞台,展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杰出的创作才华和昂扬勃发的精神面貌。
这是人民的节日——初步统计显示,超过15万人次的观众观看了演出,遍布珠三角的各类群众文艺活动超过100场,来自全国的名角、名剧走进工厂、学校、部队,走上街头和广场,与热爱艺术的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这是一次艺术探索与创新的集中汇演——艺术节首次举办了演出交易活动,不论是国有艺术团体还是市场化团体、民营艺术表演团体,都在这个盛大节日中一展风采。
曲终人不散,舞台艺常青。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十六天来,凝结着艺术家创作热情和艺术灵感的各类优秀艺术作品闪亮登场,在这片交织着悠久历史而又年青现代的南国热土上,再次显现出中国文化的巨大活力与勃勃生机。”
“文华”辉映“群星”:文艺大舞台奏响时代最强音
16天里,65台精品剧目联袂登场,角逐第13届文华大奖;290台群众艺术节目纷至沓来,向第15届群星奖发起冲击。不同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流派的舞台艺术作品异彩纷呈,令人叫绝。
“不论是由专业艺术院团参加评比的文华奖,还是由群众艺术表演为主体的群星奖,都是我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最佳写照,也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用高质量的创作和精湛的表演,在文艺大舞台上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文化部艺术司有关负责人说。
文华奖是我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体现了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本届文华奖的一大特色,是参奖剧目数量创下历史之最,参剧目达到65台。从戏曲、话剧、音乐、舞蹈、歌剧、舞剧,到音乐剧、木偶、杂技、曲艺,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出都出现在文华大奖的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艺术精品争妍斗奇,无论是题材、表现形式还是运作机制,都呈现崭新面貌,折射出我国舞台艺术发展的可喜变化。
九艺节组委会文化评奖部副部长徐彬介绍说,思想性强、艺术质量高,是本届文华奖参评剧目的最突出的特点,“很多剧目在接获入围通知到参评期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工作者精益求精,反复雕琢,在保持思想性的同时,极大幅度提升了观赏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这些参评剧目中,人们为古老的粤剧加入了交响乐的元素,时尚的杂技编变成歌舞剧,为主旋律题材的舞台剧用上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设备、升降台;传统的中华文化题材与国际流行风格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与打上了鲜明的现代元素印记……
来自火热生活 在家门口能看戏:群星奖突出群众性
“更值得欣喜的是,本届文华奖在市场运作机制的探索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许多剧目不仅进行了参评表演,还在艺术节期间走上了商演舞台,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实现了市场性和艺术性统一。”徐彬说。
九艺节期间,西藏话剧团表演的《扎西岗》就先后六次登上羊城的各大舞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话剧团副团长洛丹说,为了向全国观众展示一个发展、进步的新西藏,这部话剧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说,本届群星奖展演,是群众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这些节目从火热的生活中走来,带着泥土的芳香走上舞台,有的在艺术上还来不及精雕细刻,但粗犷、热烈、火辣、真挚,浓浓的生活气息如烈火般扑面而来。
九艺节不仅是一个艺术的盛会,也要是一个人民的节日——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国家艺术节的特殊使命。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春盛说,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九艺节,组委会组织了超过30场的“下基层”活动,安排和鼓励艺术家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与群众同欢乐。
记者注意到,“下基层”的文艺队伍,不乏名剧、名角的身影——总政歌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央歌剧院、上海京剧院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团体登台亮相;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梅花奖得主谷好好等名家都参加了演出。
回顾九艺节,九艺节组委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说:“本届艺术节气势恢弘,主题鲜明,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准,真正办成了具有国家水准、国际影响的艺术盛会和人民节日。”
让舞台剧在体制改革路上成就中国“软实力”
作为国家艺术节,九艺节是一面展示我国文化事业成就的旗帜,也是一面显露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亟须努力解决问题和难点的“镜子”。
有关专家认为,在接受观众检验、专家考评的同时,异彩纷呈的舞台艺术亦逐步体现了各省区的“文化软实力”,但繁华背后,中国舞台剧还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要真正成长为“中国软实力”依然任重道远。
参加九艺节的广州粤剧院院长倪惠英坦承,如今的院团不仅要创作艺术,还要经营艺术,广州市自2004年全面展开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不断结出硕果,2009年广州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殊荣,这大大推动了艺术院团的长足发展,进而才会有本届文华奖参评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中令人惊艳的现代元素。“改革必须让举步维艰的传统戏曲融入市场。院团必须思考如何创作为现代人所接受的艺术。”
改革也给很多身处困境的地方戏曲带来新的机遇。如江苏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问世3年来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已经向外展示的“软实力”就得益于昆剧院2001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副院长王斌说,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从前我们一年演出不到20场,现在500场,演出订单应接不暇。经过努力,昆曲已逐步走出若干年前最黯淡的低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但如果以全球视野打量中国舞台剧,不难发现它要真正成长为中国软实力的象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至今还是一个“文化逆差大国”,如何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力”、发挥中华文化的正面影响,仍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戏曲专家傅谨认为,中国舞台剧要真正彰显国家软实力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重视传统,这是诞生当下杰作的前提;二是有一个百花齐放的空间,才可能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得到观众、专家的普遍认可。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如何推动文艺院团加快市场化步伐、完善文艺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和机制,成为不少文化界人士和专家热切关注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本届艺术节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主办方首次推出了“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它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内,吸引了国内外逾6万人次前来参观采购,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团体和市场机构共达成签约交易项目66个,累计交易金额达17748.46万元。
参加九艺节的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眼下,市场机制正在中国的文艺创作与演出中日益发挥出基础性配置作用。他说:“在国家艺术节期间举办演出交易会,对于推动中国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培育演艺市场、发展演艺产业,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说,一批国有院团从体制改革入题,通过转企改制,投身市场竞争,焕发出艺术创作生产的生机与活力,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增长明显,国有院团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透过九艺节可以看到,我国已形成多种所有制院团共同发展的演艺市场新格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