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9月26日,这被艺术浸透的17个日日夜夜,从西子湖畔、三江两岸、鲁迅故里到白鹿城内、南湖之滨,近100万人次的观众直接参与了新世纪第一次艺术盛会——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各项活动,浙江大地涌动的艺术气息,浓烈得如同飘逸在空气中的桂香。
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所致的贺信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火热生活,焕发创造激情,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描绘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灿烂画卷”,殷殷的期望,给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51台102场的全国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41台近130场的全国省区市、港澳台及外国祝贺剧目演出,7个门类16场的全国“群星奖”决赛演出,24个展览展示、学术研讨活动……五彩缤纷的中华艺术大团圆,美好得如同秋夜天际那轮“十五的月亮”。
由以往单纯的专业演员角逐各大奖项发展为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同台竞艺,“七艺节”第一次将专业舞台艺术的“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群众文化的“群星奖”和“蒲公英奖”合并,同时内容上既注重以“文华奖”、“群星奖”评奖活动为主体,又有一系列祝贺演出和群文展演,同时兼顾美术、文物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展览展示;既注重全面展现我国内地的艺术成就,又首次在艺术节上齐邀港澳台的演出团体前来,同时特邀5个国家的演出团体进行祝贺演出,从而大大丰富了艺术节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角逐国家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体现国家舞台艺术和群文活动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的艺术盛会。
“七艺节”在评出12台文华大奖、38台文华新剧目奖、180个文华单项奖后辉煌落幕。看了50多年戏的宁波大学退休教师王蓓莉,有幸成为本届艺术节首次设立的“观众评委”。她说,“七艺节”上的戏每一出都很精彩,要我评价哪一场最好,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七艺节”是优秀文艺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和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仅51台“文华大奖”参评剧目就包括京剧、昆曲、川剧、豫剧、山东梆子、藏剧、赣剧高腔、歌舞、话剧、儿童剧等近30个门类。人生的悲欢离合、历史的沧桑巨变,化作艺术家们的唱念做打,在舞台上精彩演绎。
中国京剧院的《图兰朵公主》在省人民大会堂上演时,过道上站满了观众;宁波市艺术剧院《典妻》的演出票早在演出前十几天就已争购一空,演出当天经不住热情观众的再三请求破例加座;看南京市话剧团的《平头百姓》时,经历过下岗再就业的一位观众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好像就在演自己的生活一样,我整颗心都随着戏在跳动。”打出“青春牌”的《牡丹亭》虽然是不参加评奖的祝贺演出,却将“昆曲热”一直烧到了大学校园,每次演出前,剧场大厅出售光盘和演出资料的摊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场内座无虚席,场外一票难求”的盛况,在杭、甬、温、嘉、绍等主办城市时有所现。
创新,是艺术活力的源泉。“七艺节”上每一出艺术精品都是创新的产物。赢得文华大奖、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的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根据中国经典悲剧《赵氏孤儿》改编而成,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唱腔原汁原味,表现手法多样,其中程婴抚养孤儿的16个春秋用电影蒙太奇的方法来表现,悲剧感极强,令很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云南省京剧院的文华大奖剧目《凤氏彝兰》则将传统京剧与彝族山歌结合在一起,用全新的唱腔征服了观众。正如《程婴救孤》发展了豫剧,《典妻》唱红了甬剧,创新、打造了戏剧精品,也为戏剧自身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倡导艺术贴近生活、走近观众,“七艺节”特别设置了一道“门槛”:所有剧目都必须演满50场,才有资格参演“七艺节”,并角逐“文华大奖”和“文华奖”各单项奖。结果,缤纷多彩的剧目令专家叫好,观众叫座,喜获丰收。在首次设立的由观众评委和现场观众投票产生的观众最喜爱剧目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中,有《程婴救孤》、《图兰朵公主》、《五姑娘》、《风雨红棉》、《典妻》、《八桂大歌》6台剧目与专家评选的“文华大奖”吻合,“观众最喜爱演员”几乎全部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对这样的“所见略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表示,这说明只要是好作品,就能既得奖杯又得口碑。
“拿什么回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七艺节”上,我省的小剧种甬剧捧得大奖归,主演王锦文说,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地深入生活,创新艺术,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加美好的精神食粮。王锦文的话也道出了参加“七艺节”的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深入火热生活,焕发创造激情,讴歌时代精神,塑造美好心灵,描绘伟大时代的灿烂画卷,这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