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越写越新的长征


来源:   
2002-08-24

  1936年7月,毛泽东接见了一位秘密来访红区的外国人——三十一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位著名记者当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在蒋介石的悬赏价目单上,一个湖南农民儿子的头颅为什么值那么多钱(蒋介石开出的价钱是25万大洋)。在昏暗的油灯下,斯诺同不修边幅的毛泽东一连畅谈了好几个夜晚。一年后,他在自己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评价了中国工农红军那场不可思议的大迁徙:
  ……长征是军事史上一场伟大的壮举……在过去三百年中,还没有过像这样的举国大迁徙,也许只有土扈尔特是个例外,斯文·赫定在他的《帝都热河》中对土部返迁作过记述。与它相比,汉拔尼越过阿尔卑斯就像是一次假日旅行。一个更有趣味的对照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撤退,当时这支大军已完全崩溃,军心全涣散了。
  斯诺有他的遗憾,他的那本书中热切地渴望:“有朝一日,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全部写下来。”
  1983年,中国又来了一位美国人——索尔兹伯里,他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兼作家,二战期间,他与埃德加·斯诺同为东线战地记者,在苏德战场前线无数次竟夜长谈中,斯诺向他的朋友讲述了发生在中国的一个现代神话——长征,岁月匆匆流逝,斯诺不幸作古。为了实现斯诺四十七年前的那个夙愿,索尔兹伯里来到了中国。
  不久,我在北京见到了后来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索尔兹伯里先生。肖华是他列出的长长的采访名单上的一位。
  大概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也萌发了用纪实手法叙写长征的念头。我的“材料”来源主要靠两部分,一是对“当事者”的直接采访,二是运用已有的资料。在采访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是长征的亲历者,由于所处地位不同,视点与感情的不同,对某一事件的记述不尽相同。至于几十年后他们的补记、回忆,失误或许更多。曾几何时,就连参加遵义会议的确切人数都还是说不清的谜,更不用说其它了,这里就有个对资料的“甄别”问题。比如,关于毛泽东参加长征的问题,也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三人团”圈定的名单上本来没有毛泽东的名字,后来经过周恩来的努力,毛泽东才获准西征。在一些不十分严肃的“纪实文学”中,不乏这种说法。但我查遍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重要“在场者”的讲话和文章,找不到支持这一说法的任何线索,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排除。
  当然,要“文学的”再现长征,决不是简单地堆砌长征资料,机械地重复长征过程。围绕着报告文学“真实”这个基本前提,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进行艺术的营造和铺排,从场景到人物,从语言到叙述角度,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我做了这方面的努力。
  长征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还会不断地被提起,还会被作家们不断地写下去。 (《新写长征图文档案》 李镜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版)□李镜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