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读刘刚散文集《渴望被牵挂》

韩青
来源:   
2002-10-14

  《渴望被牵挂》是一部内涵丰沛、写法独特、值得一读的散文集。
  目前常被散文评论界倡导的两类散文:即动辄数千言、乃至万言以上的所谓大散文、艺术散文、学者散文。与之相反,另一类则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简的短散文。这类散文带有传统散文的影子,如被历史慧眼识珠、流传下来的譬如《古文观止》文选中那众多的范文,以及“五四”以来鲁迅、冰心、柯灵、孙犁、季羡林、余光中等诸家的散文。
  《渴望被牵挂》属于短散文一类。
  作者直面人类社会现状、生存环境,以身边生活为契机,从各个不同视角的生命体验和剖析,展示“心路历程的一段真实记载”(《后记》)这就注定作者必然选取无遮拦的、直抒胸臆的方式,以随笔、杂谈、小品为载体,我笔写我心,远离造作,无须雕饰,一如浑金璞玉,自然天成。
  此书共分三辑:《非常观点》、《人生诠释》、《情有独钟》。三辑所述各有侧重,但由于作者的率性、真诚、笃信使然,行文观之,或如疾风骤雨,或如雨后彩虹,自有一份凝重、遒劲和自持的长线游刃浮动其间,贯穿如一。如写具有人生普遍意义的《三十断想》中,对时间、创造、生活、爱情、幸福等一些篇章,则以思辩的语言,构筑了跌宕起伏的情感网络,寓深邃的内涵于其中,而这一切又往往打印着岁月的留痕与世纪的风尘,于生命、自然、历史的交相融汇中,以文化和精神为底蕴,勇敢而精细地解剖人的内心世界,体现着被世俗社会所漠视的一种高贵品格,一种挑战命运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收录在《渴望被牵挂》这部散文集中的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十数年如一日写日记的收获。透过这些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的倾诉,让我们窥见在历史、自然与人际的交融中,作者以严谨的思维触角,小心翼翼地探究着人的精神空间的奥秘。而散文作为生命主体的文字化的外延,它的向真、向善、向美的所求,逼使它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私语化的独白。一篇好的散文,之所以能打动和震撼他人的心灵,就在于它首先必须是作者本真的讲述,容不得伪装和矫饰,也厌弃滥情和装腔作势。读刘刚的散文,很平易近人,没有那些华丽的语句,但却让人感受到一份自然的美,于不经意间,体味到平凡中见真知的道理。我想,这正是一名记者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一位作家无时不在的良知,在作者身上的体现。
  文学创作无法逃离生活之重。我知道,刘刚从事报业工作多年,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写作园地中侍弄耕耘了(当然,他也坚持写日记,学英语,而且都卓有成绩),久而久之,便拥有一座属于自我的宝藏,厚积而薄发,自成一格。正如《红楼梦》中一联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刘刚的散文集,它告诉我们:作家在与时俱进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心声,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我读《渴望被牵挂》一书的最突出的印象。
作者:韩青(淄博作家)

 

(附)刘刚散文三题

                                     目送着你走

        如果不是他说,我绝对意识不到自己有这样一个习惯。
        他,是我过去的一个学生。
        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多年不见的学生小魏见到了我。从此,他经常找我聊聊。
        每次我都送他到楼头,目送着他走,直到他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有一次,他动情地说:“老师,您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莫名其妙,问:“怎么了?”
       “每次到您家,我都有新的收获;每次从您家出来,您都送我;每次回头时,您都还站在楼头上注视着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你竟然一直在注视着我远去。这,我一直做不到,许多人也做不到。当我想到您的时候,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这没有什么,只是我的一个习惯而已。”
        其实,做人常能将心比心,就能够悟出许多生活的哲理。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出来时朋友送我到门口。刚走几步,忽然想起一点小事想再跟朋友说一下。可一回头,朋友已经不见了踪影,禁不住有些感慨。是不是朋友很忙,我的造访耽误了朋友的事?……
        从那次起,我送朋友的时候,都是目送他走出了我的视野再回家。即使朋友压根就不回头,我也如此。
       我想对方的心里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人人都渴望被尊重,被尊重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如果你尊重了别人,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目送着朋友走,直到走出我的视野,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一个纯属自然的习惯。
 

                               让冬天像冬天
        下雪了。天冷了。
        冬天终于像个冬天的样了。
        这世界越变越不像样子了。冬天竟然也是如此暖,暖得人心里难受。该冷了,它偏不冷。该热了,它偏不热。弄得冬不像冬,夏不像夏的。
        现在,“冬不像冬”的事儿可就多着了。 尝尝现在的蔬菜,黄瓜不是黄瓜味,茄子不是茄子味。蔬菜过去的美味没有了。似乎远离了我们的味觉,尽让我们吃些没有什么滋味的东西,逼得我们死命地往菜里面加油盐酱醋和味精。
        都是科学惹的祸。
        科学改变了四季,冬天的菜夏天也可以种出来,夏天的菜冬天也可以种出来,生活是比过去方便了,菜是比过去丰富了,可惜的是这些大棚里产出的菜,有的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再加上有的菜贩是如此执着地想多赚几个钱,那可是什么科学技术都敢往上用,他们才不管对别人的身体有没有害,只管赚钱就是了。西红柿不是不红吗?他有办法。豆芽不是不粗吗?他也有办法,反正自己不吃自己卖的菜。这办法绝对让你知道了,你以后不敢吃这种菜。
        难道真的是技术水平越高道德水平越低了么?至少存在这种现象。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错,是让某些运用科学技术的人把经念歪了,特别是那些把技术用到了歪地方的人,最可恶。
        当然,该吃的菜还是要吃,不吃怎么办?社会上能卖的就是这些东西。你总不能什么东西都自己造吧?你总不能什么菜都自己种吧?你骗我,我骗你。骗来骗去,总有骗到自己头上的时候。由此来看,人们要走出造假的误区只是迟早的事,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当大家都明白骗终究不是个办法的时候,才会彻底抛弃假,都来造真,以诚相待,而不再欺骗。
        但愿这个过程越短越好。
        发展经济也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我们不是在自食其果吗?这个果既有甜果,也有苦果,然而,这个苦果,是远远要胜于甜果的。有多少村庄发展了乡镇企业,建起了水泥厂等污染性企业,口袋里钱是有了,可是每天呼吸的有害物也多了,早逝的人也多了,得病的人更多。要知道,如果没有污染,人类的理想寿命可以活到一千二百岁,至少也可以活上一二百岁。
        会有那么一天,人像人,菜像菜,冬天像冬天。

                                   渴望被牵挂

        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生活过于平淡,心里渴望一份牵挂。
        在他们心里,也许是在潜意识里,天天在渴盼着一封信、一个传呼、一个电话、一个不速之客来临。
        想来,这也情有可原。现代人住在火柴盒一样的水泥建筑里,即使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也常常是对门住上几年不知人家的名和姓。总是见了笑笑而已,总要到对方搬走了,才想起对方究竟叫什么名字还不知道呢,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问问。
        既渴望被牵挂,又不主动关心别人。这,怎么会被别人牵挂呢?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有歌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歌词,确实太精辟了,但它有个前提,“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但要想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却也实在是太难的事了,谁能有如此号召力,能够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呢?由此推论,这世界还不是美好的人间!
        怎么办?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渴望被牵挂的时候,先要去关爱别人。
        或许,你就会天天有惊喜!
        或许,你就会天天被牵挂!
(选自刘刚著散文集《渴望被牵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采撷时光浪花的人
                            --记《渴望被牵挂》作者、《淄博日报》记者刘刚
                              苗露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刘刚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这一箴言。19岁时,他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教了8年书后,他偶然挥竿打枣,枣子竟落怀中:从此,他圆了记者梦。转眼10年过去了,他手中不仅多了几本学历证书,而且还拥有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和一本自己的著作。
  金秋时节,走进挂有“圆梦”山水画的办公室,一张“让行为靠近标杆”的学习进度表又贴在书橱的固定位置上。刘刚说:“人在追求中,感觉最美。”

                      多准备几把“刷子”

  刘刚以好学而闻名圈内,既为本单位同事所熟知,也被市内同行所认可。
  其实,惜时如金,好学不倦是刘刚做学生时养成的习惯,此习惯至今仍保持着。
  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五名,连续8年担任班长。作为一名农村孩子,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他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选择了中师。
  1985年,19岁的他进了一所乡镇中学当语文教师。教然后知不足,六年的教师生活中,他对学习抓得更紧了。白天工作,下班后骑车四十多分钟进城读电大,同时,还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
  当时,刘刚曾做过统计,他每天“零打碎敲”挤下的学习时间,平均每天纯粹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相当于一年过了13个半月。他的做法是建立“时间档案”,采用自我激励时间管理法,对每天的学习时间有计划地支配。何时开始学习、何时结束、学习了什么内容,他都逐一登记,每天汇总,得出实际的学习时间。
  其实,刘刚在追求一种感觉,为了收获,也为了过程,学而不倦、以学为乐,享受了学习过程的美好。
  1991年寒假,住校的老师都回老家过年了,诺大的校园空旷无比。学习间隙,他喜欢在这样无人之境信然踱步。但更多的时间,他都是利用假期到报社学习新闻写作;晚上,再独自在办公室里挑灯自学。
  他付出自己的辛勤的汗水,终于准备了几把“刷子”——
  三本专科学历证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证书、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英语专科毕业证书;一本汉语言文学自学本科毕业证书;他还有B型驾照、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和普通话证书……他学以致用,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新闻精品,多次获得山东省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赶紧地、充分地生活

  刘刚在其著作《渴望被牵挂》的成书过程中,多次说起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人应该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者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他是有切身体会的,他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也感受过亲朋转瞬即逝的痛苦。
  他曾见义勇为,被歹徒用砖石击伤而到院抢救;也曾体验至亲至爱的母亲险些失去生命的巨痛。他因之而珍爱生命,牵挂着那些他所关心的人,特别是他曾默默救助了一名失学儿童读完了小学。
  他说:“人活着总要度过一段时光,与其漫不经心或者昏昏噩噩地耗费,不如好好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
  每次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他常常羡慕地问旁边的人:“人应该赶紧地、充分地生活!那树木的生命之绿,你感受到了吗?”
  报考报社那年他结的婚,考试前夕的那一幕幕他记忆犹新:12月5日早晨举行了结婚仪式,临近中午就赶到了学校,吃饭的间隙他给新娘在电台点了一首歌,献给与他刚刚步入婚姻殿堂而不得不自己守着洞房的妻子,下午1点半,他和同事代表学校参加交谊舞比赛,一俟结束,他就赶到报社看考场,晚上则复习备考,第二天一早他参加了报社的招聘考试。考试的结果自然是在百余名考生中脱颍而出,由此,他实现了自己的记者梦。
  从事记者的行业,整天忙着采访、写作、编辑稿件、设计版面,学习是否可以搁置下来呢?没有,他的口袋里装着写有英语句子的小纸条,一有点时间就拿出来念,包括他跟爱人散步时,也不时拿出纸条来念上几遍。因为他是想把英语学习作为一个爱好,进而变成特长,他的学习目标是将英语“这壶始终没有烧开的水烧开”!
  在刘刚的日记中,写有他总结出的“三不精神”:“不留恋悔恨过去、不畏惧忧虑未来、不怜惜自己。”以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全力以赴于工作和学习。他注重现时能力,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在有些人更多地把时间花在打牌等娱乐上时,他更多的选择了读书。这是刘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人生态度使然。
  刘刚的这些经历、思想和做法都如实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自1982年10月4日开始写日记到2000年,他整整写下了57本日记。此后,他又在网络上以“砹达”的网名一直在写,并定位为“写上的都是精华、留下的都是真情”。正因如此,他的网络日记才会经常被网友点击,许多日记还被网站注上了“HOT”标记。
  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他赋予时光的内容,也是时光对他的馈赠。如今,他的日记经过整理,定名为《渴望被牵挂》,以随笔的形式把日记中那些富有哲理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对自己和所有牵挂他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回报。目前,《渴望被牵挂》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渴望被牵挂》如实地记载梦想实现的瞬间和过程,记载着心理的真实与至诚。的确,只要勇于植绿,眼前才会满眼绿色。
作者:苗露

情感网络的点击者
   --评刘刚的《渴望被牵挂》
   巩武威
  作为50年代出版的写作者自然十分关注60年代成长起来的写作新人。很长一段时间,刘刚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读多了他写的新闻、杂谈与随笔,便为他的勤奋敏锐所折服,但一直苦于无缘相见。深秋的一个上午,温暖灿烂的阳光铺满我的办公室,刘刚捧着他刚出版的新书《渴望被牵挂》走了进来。与我想像中的一样,他活力四射、精力充沛,自信而又谦和的刘刚落座后就滔滔不绝地谈论起对生活对文学的见解,整个人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目的性极强而又准确,带有某种执着顽强的意味。他把书留下急匆匆走了。窗外秋风鼓荡,已渐枯的绿叶仍紧紧依恋着大树不肯飘落。风声中,我打开刘刚的书……
  全书收录近200篇精致的短文,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经过作者深刻的思考。许是受新闻记者职业的影响,标题生动、形象、准确,似乎是一句话浓缩的人生体验。如《守时是美德》、《智者不哭穷》、《让冬天像冬天》、《任何一项基本功都能是绝招》等。短文写得引人读,就得先有一个精彩的题目,往往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极能显示作者的思辨智慧。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在这块生长与收获《聊斋志异》的土地上必定培育滋养一代又一代工于写作的人。刘刚的文章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新视角新发现,读过给人启迪,让人有醒目清脑的作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不少短文是写实的,只不过实得令人感到怪异,让人觉得300多年前的古人们身边易出怪事。刘刚写下的短文也是写实,但多数为常人不易思索发现的哲理。刘刚是为自己的新发现新认识而激动,他不愿封在日记中独自一人享用,这才有了这本书。
  刘刚非常热爱生活。他爱妻子、爱女儿、爱学习;许多篇章真实记载了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比如从《家里多了一把牙刷》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验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丝毫不低于母亲;对这个心细博爱的父亲注视小女刷牙的画面,我的心变得异常软弱,眼睛也有些湿润。《家有研究生》是对刻苦学习获得成就的妻子的赞许,看得出他们相互激励相互欣赏的动力来自他们共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成功欲望。书中还有数篇是记录他学英语体会的,其中有经验,有自勉,也有他超常毅力耐性的流露。
  刘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是那种讲叙寓言式的语录体。他不善于写景抒情,也不铺排渲染人物的环境与心理,而是直指人心,用白描的手法单刀直入,三言两语就说清一种复杂的现象,有点武术上“四两拨千斤”的套路。他的文笔通畅简洁,多一字都不肯浪费,很有些小小说的味道。读刘刚的作品,很适合时代快节奏的要求,一会儿一篇,不累人,中断再读也无妨,很像时下的网络文学,又像在电脑前聊天,那么随意地点击着,使你眼睛一亮一亮的。
  刘刚是位严肃写作的青年人,他选入书的短文都认真进行了筛选,几乎篇篇都有价值。《渴望被牵挂》、《为爱自己的人活着》、《人情淡了》这三篇从不同的角度讲明他对现代人社会心态的观察,互为照应,缺一不可。好象他精心编织了一个情感网络,每一处“结”都是一处重要的“穴位”,被他点击到“穴”就解开了,就通了,或者说,读过一处就解开一处,人也就变得与他一样聪慧,变得像哲人般地生活起来。
  被刘刚的情感网络点击与点击刘刚的情感网络都是件愉快的事,其中最大的愉快是结交了这位60年代的写作人。这个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有显著的共性就是特别重视独立思考、独立做主。刘刚在他的《是时候了》一文中写道:“是时候了,该怎么做,自己已经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历程!自己是自己生命航船的舵手!”短短一句话中用了三个叹号,而这篇200多字的短文里他竟用了13个叹号,如同大声呐喊,而这喊声明显属于他这一代人的。注重自我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个体的价值,注重自我存在,由此无比热爱现实生活,活得实际,活得用功努力,渴望世上的人互相用爱心牵挂,也就活得充实,有意义。
  点击,就需做出反应。读刘刚写的书之后,我更加看重生活的情感化了,生活也就被理想信念梳理得更美好了。
   (作者为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