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一开始就是冲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来的。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女性就开始关注两性之间的教育权、就业权、法律和政治权的不平等问题。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已经不满足于争取一些外在的权力,还试图从理论上彻底推翻男权中心。这一批评理论的革命性和批判的有效性,使得它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的重要理论流派。与此相应的是一串令人尊敬的名字:玛丽·沃斯通克拉特、弗吉尼亚·伍尔芙、西蒙·德·波伏瓦、斯皮瓦克、克里斯蒂瓦、凯特·米利特…… 陈志红的博士论文《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研究了近20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如何传入中国大陆,如何与整个大陆的批评思潮融合及其有效性的问题。陈志红关注的不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而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志红在确立论文理论框架和资料梳理工作上,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基本上向我们展示了20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概貌。尽管陈志红的研究更多是正面的,即使批评,也是很有分寸的。 从陈志红论文所引述的材料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真正具有女性意识和理论价值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寥寥无几,比如戴锦华、刘惠英、李小江、陈顺馨、刘思谦、崔卫平、徐坤等。这与女性主义批评作为20世纪以来一个重要批评流派的状况太不相符了。相反,当代中国女性创作现象却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复杂,并且与市场和欲望消费纠缠得十分密切;比如美女作家现象、身体写作现象等。这些现象看似阴性十足,实际上是阳性的折射物,是向以市场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男权中心主义抛媚眼。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缺乏对正在发生的反女性主义文化现象的及时有效的批评,还在自己的文化作坊里长叹短嘘。 (《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陈志红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张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