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青年气质与青春气象


来源:   
2002-12-28

  一、2002年度的文学留念
  文学写作活动犹如时光之航,总有可以回味的段落,2002年,是文学记忆值得留驻的岛屿。青年作家的长篇小说和青年批评家的率真发言尤其让这一年份的文学给人以稳健冲浪的清新印象。长篇小说领域里,备受关注的有《花腔》(李洱)、《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徐坤)、《西去的骑手》(红柯)、《流年》(魏微)、《鼻子挺挺》(戴来)、《滴泪痣》(李修文)、《桃李》(张者)、《我的八叔传》(叶开)等的出版和《爱你有多深》(荆歌)、《爱人同志》(艾伟)、《全家福》(刘建东)等的发表,构成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在新世纪呈现艺术上全面成熟的标志性成果;批评方面则以灵气飞动的即时性作品剖析、深湛精当的文学现象阐释以及深度整合式的规律性探索,将青年批评家最为独特的优势与影响全方位展示出来。两者的互映,便是2002年最令人难忘的文学景象。鉴于整体的文学气韵呈现的特质,我宁愿将2002年看作中国文学的青年主创年,而青年批评家以空前活跃的写作实践在其间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既质朴、深沉,又奔放、凌厉。
  二、专栏
  2002年影响最大的批评专栏是李敬泽的《新作观止》,每月一版刊发于文化读者缘极好的《南方周末》。这一专栏的设置,使该媒体赢得了众多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读者。李敬泽的文学批评、编辑和散文写作都深得众望,特别是他的批评文字,气韵流贯,神采怡然,下手点穴着位,眼力通透狠实,文质彬彬其表,虎虎生威其里,读来解颐欢畅,思之余味绵长。
  我们从中看出来的,便不是大众媒体常见的聪明伶俐的“酷评”俏皮话,而是用意颇深的艺术立场的表达。将抑制着的理性锋刃转换为简省精确又清丽明朗的语风交给读者,这应该是当前批评最可钦敬的文德了。
  《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为广东的青年批评家张柠开设了专栏,大致上也是每月一期,每期2000字左右。张柠的批评文学以清彻硬朗著称,理论功底足,但决不炫弄所谓“学理”和“学问”,质实的逻辑与丰富的文史见识都紧密地与文化文学现实相关,常有令人豁然开悟或拍案叫绝之笔。比如针对多年来人们缠绕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他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与使用价值关系暧昧的文化情境下,“为什么这样写”问题可能是更为切要的;再如他对畅销书之所以畅销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动因深入浅出的准确有力地剖析,也非常地道。指谜与解密,在张柠那里做得简捷利索、灵气飞扬。 
  纯文学批评刊物《小说评论》2002年的页面,专栏占了几近一半左右的篇幅,除了雷达外,开栏作者清一色为活跃于文坛的青年批评家:谢有顺、邵建、洪治纲、李建军等,这些专栏分别讨论不同的问题,大体上是围绕思想、思潮和现象各有所长地展开个人的评价和思考,雷达先生的小说阅评也可作小说创作观潮或新作导读类文章来看。但是,这一年的《小说评论》在稍后的页码上开设的《新长篇讨论会》,则是该刊最大的亮点,此栏由青年批评家吴义勤主持,伙同他课堂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对新出现的长篇小说认真、活泼、直率地发表意见,营造出了一块小小的但又兴致盎然的批评现场,从中可以得见学院青年文学阅评者鲜亮、纯粹的观点以及与文学史相关的美学立场。
  三、锋芒
  青年批评家的成熟,不仅在于圆滑世故,更在于自主、恒定地卫护个人的文学观和艺术立场,因热情热爱而坚忍坚定,因历练于文学的辛苦而与人为善,更因对文学的内心执著而崭露表达的锋芒。李建军2001年“博士直谏”引起“陕西文坛大地震”的主角角色,一度掩盖了他持重稳健的青年学者身份。李建军清楚地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家与批评家一直理不顺的关系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作家为主、批评为仆的人际定势,不仅已经在文学大众的印象中凝固,也深深地植于批评者自己的内心虚弱处,作家往往面对批评性意见会还以倍加骄横的颜色,尤其是对名作家的指谬往往会遭到良多指斥和有形无形的现实压力。李建军的批评实践,可以说就是在这一点上实行了义无反顾的定向爆破。2002年,他在《南方文坛》《文汇报》等报刊对池莉、贾平凹、刘震云等人的新作的决不委琐毫不手软的批评,展示了批评家本应具有的较真的勇气。因此,李建军的文学批评个性成为新的文学界面上惹人关注值得称许的存在:说理、大气又尖锐、醒目。一向以稳健、开阔的视角和深入细腻的分析为特色的青年批评家吴俊,在2002年发扬了他的长处,在此基础上更凸显了锋芒。《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他的评价王安忆长篇小说及文学观点的两篇文章,在上海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进而影响到国内文坛。吴俊的另一篇文章《上海:我们的文学资源》则针对作家对文学资源的偏狭性认识在具体的层面上进行了剖析和实事求是的批评。
  四、其他
  2002年,多位青年批评家在回头梳理近年的文学批评状况,不约而同地把青年批评家的劳作成果作为近年文坛起重大作用的力量来看待,清楚明晰地对这一群体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剖析。这说明青年批评家已经构成一个惹眼的学术现象,对于我们的时代文学,既不可或缺又应该加以扶植。
  而批评家与报刊的互动,呈现出来的2002年文学批评,拥有健康的青年气质,年轻而自主,但并不狂妄自大;展现生长的青春气象,鲜活而稳定,却并无虚张声势。富足的收获,定为历史存留,也正向未来延伸。
  □施战军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