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节竹筒埋入地下,放一根鹅毛在露出地面的竹筒口上,立春时刻一到,鹅毛就会飘飘悠悠地飞起来,这样就可以表明地气的萌动,春天的到来。这叫“试春”,是山东的一个民俗。从潘鲁生和韩青用对话形式写成的一本关于民俗民艺的书《离开锅灶,端起碗——在民艺的门槛上聊天》(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中,看到这一节,看得心都开了,这样的形式,好养人。 先是布置竹筒鹅毛,此时尚在严冬,已然与春有了约定。然后是等待,那鹅毛何时才飞起,这里面有着未知,但是没有地方打探消息,只能静静地等,片刻地东张西望也不行,否则极可能错过鹅毛飞起的一刹那。而最让人欣悦的是,选用了鹅毛这样极轻极微、可当有可当无的东西,与试春的“试”字,匹配得真叫没有话说。 对春天抱有这样诚挚的心情并配以隆重迎接的仪式,我们今天还有吗?空调开着,四季如春,季候可以人为操纵,似乎是将未知变成已知了。遥控器一按,那“鹅毛”飞起的时候就可以到来,谁有耐心去等待什么萌动?好像也没有必要了啊。自然之机的“机”之重要,就这样被机会代替了。“机”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它是靠真心诚意有所“感”才能有所发现的萌动,它并未成形,还只是一股气,是知机的人们用“鹅毛”给它造了形。“机会”是什么,它的起始虽是天地之机,可毕竟有了“会聚”之“会”,于是逐渐成了靠信息传播、靠物质权力、靠人力争取把握的一个现成的物质化的环境。自然之机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是敞开的;机会则不平等,也狭小得多,有如装了空调的房间,你得占有了一定的资源才进得去。所以大家慌啊,忙啊,因为要抢资源,抢到资源的并且还要抢,因为害怕资源再失去。如此一来,在小的方面因为打探消息的可能性,人是获得了已知的权利,但在大的方面,人反而失去了心底的一种自信,没有底气,永远的惶惶然,没有安全感,这和“试春”的心态是完全颠倒的。 还是再温习一遍“试春”吧:一边把道具找出来摆好,一边知道春天一定会来,却又好奇什么时候来,心想低头整一下衣服不要紧吧,是不是那一刻正好就来了呢——真是一件与自然之机相知相游戏的事情,这样的事情百想不厌,难怪能成为民俗,让从前的人百做不厌。 □刘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