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冯小刚写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感觉他的生活不像是真的。我不是指他的写作态度不认真,也不是说所写的事情不可信,而是整体的感觉让我不相信——那种钙化的、发脆的,疏离的,好像一碰就会碎的生活,让你无法体会生活本身的柔韧、暧昧、富有弹性的筋肉感。我看完以后禁不住想,冯小刚过的这叫什么日子啊,生活在如此狭窄封闭的圈子里,往来全是影视名流或大腕,除了开头和结尾,他写了点圈外的信息,比如小女兵跳贴面舞、母亲的不幸人生等等,就那点地方我觉得不腻,有新鲜感,其余各大腕的故事,也不是不好玩,就是叫人看了发闷,烦。下笔都是知名人物和知名事件,本来也是可看的,可是他从哥们关系写过来,就只见关系不见人。其中写得最多的,是王朔、刘震云、葛优,有一段写他们练相互吹捧的功夫,王朔捧葛优,捧刘震云,刘震云反捧王朔,王冯刘三人连手捧王蒙,终于把王蒙捧倒…… 在这些段子里,人物是同质化的,洋溢着小圈子的热气,其语言形式的趣味性,因为消费过度也是明日黄花了,可是我从作者的叙述态度里,看到了四个字:津津乐道。 冯小刚自己也遗憾真实性有欠缺,他在自序里说:人脑是靠不住的,记忆像被虫子蛀了很多洞的木头,上面补满了腻子。刘震云不同意这个解释,他说人在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历史时,会有本能的胆怯和躲闪。刘震云想给哥们这本准自传贴上人文价值的金片,其实这本书离人性批判的层面远着呢,哪里用得着胆怯和躲闪?冯小刚对自己的历史基本上没有反省,只有欣赏,其选材用的是娱记影响给他的方式,随便抖落点什么都是好菜,姿态当然不忘自嘲,这种姿态多年来一直是他们这帮人的钢甲铁胄,保护着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冯小刚此书里最诚恳的章节,应该算写记忆的段落了,虽然很短,却是向着自己的内部张望的,大概他特别遗憾自己忘掉了很多事,否则这本书还可以厚很多。 在一团和气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关系的变化节奏,是冯小刚的长处,剖析人性是他的短处,这本书算是为他扬了短避了长。为了与此书里诚恳的无聊相契合,我建议将书名改作:我把青春褪下的角质层献给你。 □刘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