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齐涛先生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政治通史》(泰山出版社 2003年5月出版)时,我感到惊喜和振奋,佩服主编和作者们的眼光 与魄力。这套书自远古写起,一直写到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是名 副其实的通史、政治通史。 选题新颖,填补空白,这当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与时俱 进的思想和体例,写出新意、新论。编著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避开 了以往部分通史著作的习惯性模式,采取叙述体的写作方式,寓论于 史,使可读性和学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与体例创新相比,全书的理论体系更有创新意义。主编撰写的“ 总论”,是全书的理论纲要。首先是视“调谐与对抗是政治的两大基 本要素”,中国政治的核心是王朝变迁史。关于王朝变迁史,极其重 视古代政治地理(以往多探究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等), 将其划分为六个区域:关中、中原为政治中心区,北方游牧区是政治 辐射区,西北、河东、河北是政治过渡区,西南是政治缓冲区,黄淮 地区(即山东、江苏北部)为政治附加区,南方(长江以南)为政治 自保区。清楚了这一政治区划和政治地理问题,有关中国历史的千头 万绪也就易于把握了。 对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分析,而做纵横多 角度的考察。即如对商鞅变法,指出它走的是“军国主义的强国之路” ,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接着叙述秦汉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 和生态条件,认为秦人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战,导致毁林开荒、乱垦滥伐,人为地造 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加剧了水土流失。商鞅变法的强国,的确是以 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以往只看到秦国暴政对民众之暴、对文化之 暴,却忽视了其对环境之暴,而这是一种贻害无穷的暴政。 在以往的通史著作中,看到的多是制度的变迁以及围绕制度变迁 的种种历史现象,《中国政治通史》则独辟蹊径,把政治人物看做是 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富有影响力的弹性因子,重点加以研究。在这方面, 最能体现“史识”的,当数对李林甫的评价。宋人修《新唐书》,将 李林甫列入“奸臣”的行列,史家对李林甫差不多均持全盘否定的态 度。齐涛、马新在《繁盛中转型的隋唐五代政治》一卷中,也指出了 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擅政专权,但并没有只停留在旧结论 上,而是独具慧眼,结合唐玄宗晚年不理政事的历史事实,肯定了执 政19年的李林甫的政绩,以翔实的材料,说明李林甫执政有三大优点: 一是“循制行事,有较强的制度意识”;二是“为玄宗开边提供了行 政与制度上的支持”;三是“条理经济制度”,“做了许多文人雅士 所不愿齿及的钱谷俗务”。据此对李林甫做出了客观的评判,认为他 是唐代开元天宝政治转折中的关键人物,知世论人,颇有说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