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虽不楚楚更动人

——读潘鲁生的画
来源:   
2003-09-14

  鲁生是研究民间艺术的专家,美术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民艺学论纲》,不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来说,是一块重要的奠基石;而且也是我国在沉重地摆脱了十年浩劫影响,恢复真理的光辉之后,在民艺学研究领域的第一轮可喜的收获。
  鲁生出生在鲁西南的一座老县城,从小在一个还保持着农业社会典型形态的文化环境里成长起来,父老乡亲、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锅碗瓢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五千年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的血脉,也流于斯、传于斯。当一种新崛起的强势文化正铺天盖地而来,使得延续了几千年的这一切,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记忆中迅速消失的时候,鲁生开始读书求学。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鲁生走出鲁西南,来到省城,随后又到了北京,在王朝闻等先生的指导下,开始进入民间艺术的广阔而深奥的殿堂。1993年,他又考入著名艺术学教授张道一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三年中,他走遍东西南北,深入穷乡僻壤,做着抢救濒临灭绝的民俗民艺的工作。鲁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赛跑,就像三峡的文物工作者在和即将来到的开闸放水赛跑一样。
  提到鲁生,不单单只是谈论他在民艺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这一盆浓浓的“高汤”中被泡制出来的、他的颇有味道的绘画艺术。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潘鲁生画集》中,潘鲁生分三个部分选刊了他的一部分作品:第一部分《天地神韵》,选的是神码系列和戏曲系列,浓郁的民俗成分在那些非同一般的线和色中洋溢出来,似乎让读者听见了热闹的锣鼓声和鞭炮声;第二部分《德国印象》,运用近乎抽象的元素,表现出他对今日德国的印象,除了一些具象的符号,线和色组成的抽象节奏更加引人注目,正是他们,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的韵律;第三部分《笔墨承传》包括大山系列和一些传统题材,虽然也有一些传统文人画的功底,但还是看得出,北魏工匠们在敦煌壁画里熟练运用的那些平面的、装饰化的手法,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喜爱鲁生作品中那一股质朴单纯,不施粉黛的乡巴佬气味,就像是刚刚从锅台后面走出来的村姑,扑扑身上的草屑,带着满身的柴火味儿,粗眉大眼,虎背熊腰,脸膛儿红彤彤的,就这样大步流星走到了绘画艺术的舞台上来,和所谓“楚楚动人”的大家闺秀比起来,她,虽不楚楚动人,却更加动人。我想,这就是整天沐浴在民艺的汤汤水水里,二十几年泡出来的、独特的味道——朴素,隽永,清新,洒脱,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作为艺术家思想和技巧的载体,总是艺术家长期修养和磨练的结果。尽管有师徒传授和艺术传承的客观存在,但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个性鲜明呈现在观众面前,才能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喜爱。潘鲁生在山东工艺美术学校求学前后,曾得到康师尧、俞致贞、郭志光等许多老师的指导,熟练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上世纪90年代,他广泛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认真研究过它与西方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大胆地吸收了其中许多带有普遍性的形式元素,创造出他的上承华夏传统文化、下含当代世界潮流,而又极富个性特色的现代水墨画。我所认识的许多中、青年艺术家,都在这个共同的理念之下,苦苦思索着自己的道路,并且不断推出极富新意的作品来。在许多世界性的艺术大展中,他们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被国际评论界认为是可以融入当代世界文化大潮的中国式的艺术。在世界人的眼里,它们是中国式的,而在中国人的眼里,它们又是世界的。
  (《潘鲁生画集》 山东美术出版社)
  □朱铭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