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为王》不是康学森的第一本诗集,他的第一本《九月里的独行者》于1997年出版,而他早在1984年部队服役时就开始发表作品了。他的部队在上海,隔壁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偏僻的鲁西来到豪华的大都市,他没有被灯红酒绿迷醉,反而与清苦守贫的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本诗集大致可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多是一些个人感情生活历程的心灵倾诉,虽然也离不开两情间的依恋、盼望、等待、思念等境遇的描写,但我们仍能从诗中感到诗人拥有的那一分超越私情的开阔胸怀。“用一千个宽厚的肩膀/制造一万个避风港/让疲倦的星星/和所有的女孩/都安安静静(《寄给远方》)。这一类诗意跳跃、诗意朦胧,仿佛笼着一层纱似月光的花朵。用“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古诗形容我们读这些美丽而忧伤的诗的印象,是再恰当不过了。 后半部分的诗明朗多了。这类诗贴近现实,关注人生,诗人站到一个更为开阔的地带来与世界对话,其真诚与爱心也更为博大。学森有乡村体验,当过兵,后来进工厂,工农兵三种身份他都全了,这种人生经历赋予他一种本能的社会责任与朴实的无私品格,故而在面对现实发言时,他很自然地出自肺腑,没有丝毫矫情。譬如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打磁卡电话的少女,就会想到“深夜的另一端/必定有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我对每一个磁卡电话/都充满敬意/每一次路过/都会放轻脚步”(《打磁卡电话的少女》)。我想那时他充满了军人情怀,才有如此细微慈爱的感情。而在他为充满诗意的蛙声从童年的记忆中消失而忧虑(《遥远的蛙声》),为铺天盖地的脚手架把麦地和果园一口口吞吃而痛心时(《脚手架》),我们不觉得他又是农民了,天生与土地、粮食、大自然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诗人以这种真诚博大的爱心提升了这些诗的品格,使它们成为这本诗集的亮点。 诗人用自由书写的语言来吐露真情,在放荡不羁的同时,也不免显得随意和粗放。诗作为一种精练的艺术,还是要有一点巧思妙想,在语言上也应该多推敲。这也算是我对他下一本诗集的希望吧! □袁忠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