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实现二期蓄水,如今《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也出炉了。 长江三峡地区人文景观荟萃,并且是古代巴人的聚落。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前水位将升至175米,势必会有很多文物被淹没。为配合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为了保护这些久远的文明,在三峡库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作,工作包括地面和地下两大部分。本书从中遴选34个代表项目予以重点介绍:地下文物包括城址、居住遗址、墓葬群和窖址等,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魏晋六朝时期,到唐宋元明时期;地面文物包括石阙、枯水石刻、洪水石刻、石刻题记、摩崖造像、宗教祠庙和传统民居,时代从汉代直到明清时期,个别也有民国时期的,基本涵盖了各个时代和各个门类。这些题目有专题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文章的编排大致以年代先后为序。其中包括一些广为人知的、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地面人文景观的搬迁保护,如张飞庙的拆迁与复建、石宝寨的保护、大昌古城的搬迁复建、白鹤梁的保护等,地下文物有反映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井水湾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丰都玉溪遗址、巴东楠木园、忠县哨棚嘴遗址等,将三峡地区的历史往前追溯到距今约10万年以前。此外本书还配有精美插图二百余幅,增强了现场感和收藏价值。 本书作者有的来自高校考古专业,有的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的专门负责古建筑的保护,基本都是在一线负责本项目的专家,在《三峡文明之曙光》一文中作者写道:“我们的考察队员大多来自农村,非常能吃苦,他们的待遇按照国家工作人员出差标准每人每天只有25元住宿费和8元伙食费以及3元夜餐补助费,包干使用,节余归己,没有另外的工资。为此,在奉节我们7人住在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最便宜的两个房间里,每人每天7元的最低伙食标准。餐厅的米饭不限量,但菜不够吃,我带头端其他饭桌别人的剩菜来吃,一开始大家觉得丢人,很不好意思,后来习惯了就大家来端,食堂服务员拾掇饭桌的时候也常常主动给我们送。这恐怕是中外科学考察史上闻所未闻非常心酸的事情,但比起那些为科学考察牺牲性命的人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上万人的考古工地,各有各的困难和险阻,有的无路可通,有的没有水喝,有的通讯中断……恶劣的环境和高涨的热情形成强大的反差,而正是他们,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最新信息,因而保证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同时又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在有关三峡的书中,这是国内惟一一本由专家写作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方面的书。 (《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 山东画报出版社) □段春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