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兹老先生带着再现汉唐雄风,带着对工笔重彩事业复兴的期望,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那胸怀坦荡,以天地之心为心,真诚奉献,追求大美、至善和天人合一的高境界却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记得在1998年,中国工笔画会要举办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一天,我正思考着画点什么, 潘老先生打电话约我去他家有事商谈。我急忙骑车赶到后海潘老先生家。一进门,看见老先生正在一张纸上连写带画的。他看见我微笑着对我说:“我给你出个题,你来画一幅画《瞬间与永恒》。”他拿着那张纸讲起这幅画的蕴意。他说:“昙花一现生命很短,但很辉煌,也很美。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意是永恒的。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但艺术是永恒的……”他从构思讲到技法,从色彩讲到创新,并叮嘱:“要多思!画要有大的思想容量,才能超凡绝尘,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回家后,我潜心创作:描绘在宁静的深蓝色夜空中,衬托着一片柔和而朦胧的月光。一朵朵多姿娇美的昙花在花叶簇拥下盛开,犹如羞涩的少女,纯洁、美丽。这幅作品展出后得到众人的赞赏。潘老先生也很满意。后来,在潘先生的指导下,我又创作出《荷塘月色》《朝阳》等作品。这些作品也都选入全国大型画展。 2001年4月,潘先生住院,我去看望他。他说:“今天我跟你聊聊有关敦煌画工的事……莫高窟开凿经历约一千多年之久。洞窟开了无数,现存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其中壁画的面积展开排列起来可以达二十五公里长。这真是举世无双的大画廊,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艺术宝库。然而创造这如此辉煌的壁画竟出于敦煌画工之手。”潘先生停顿一会儿,接着说:“要知道四百九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洞窟最高的达几十米高。每个洞窟里面从窟顶到墙脚都画得满满的,没有一丝空隙。要知道画这些可不易呐。因为墙壁是不能动的,在高高的窟顶要搭起架子仰着画;在四周墙角却要匍匐着身子来画。那是很累的。而且洞窟里十分黑暗。那时照明的设备只能是一盏小小的油灯。画工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土穴。就是在这样十分恶劣的条件下,那些画工——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匠师,他们世世代代敬业丹青,奉献终身。而且他们发挥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了这许多不朽的杰作。也表现了他们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纪念。”的确,潘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创作了一幅力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以此来纪念那些古代的艺术匠师们。 潘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作为新时代的画家也要学习敦煌画工那种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这是潘 兹老先生对青年画家的嘱托和期望。 潘先生的画室起名为‘春蚕画室’。意在要像春蚕吐丝一样勤勤恳恳,始终如一地献身艺术事业。他把自己比喻为振兴工笔重彩事业道路上的一颗铺路石,并引以为自豪。 潘先生晚年将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春蚕到死丝无尽,蜡炬成灰光不灭’。潘先生为民族艺术吐的丝将会编织出更长更绚丽的画卷。 □田希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