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丽江雪山音乐节,主办者想象的效果是充满激情的:让年轻的心体验心灵自由,忘却功利,在雪山和热力四射的音乐中与自然一起狂欢。 结果呢,评价很不一样。有人失望,说沉闷时多,热烈时少。第一天只有不到1000人在看,两天加起来也不过4000人。有人则认为这个活动能办起来就是胜利。对于参演的摇滚乐队,有人评价阵容是顶级的,有摇滚教父崔健,有拥有国际声誉的朱哲琴、有圈内招牌式的人物王磊,此外“瘦人”“春秋”“子曰”等乐队也并非等闲之辈。有人则难以相信这就是崔健所说的“最强阵容”,认为不少乐队的表演,仅仅是对西方音乐的复制,是非常公式化的,过多地表现自我,严重地脱离群众。这些乐队也有许多已经发行了专辑,但是他们的专辑多数是采用低成本、低销售的方式发行,所以没有影响力。 以上看法见仁见智,也许都有理。我没到现场,不过有一个经验使我不太相信雪山能使现场的热情高涨起来。热情这东西,不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你说,这儿适合撒野,你来撒野吧!可到了那儿,人们会不好意思或感觉乏味——要把这个刻意的浪漫忘掉,需要时间。除非有作秀的动机,但雪山音乐节还没有培养起世界杯看台那样的“秀场”。 我初听雪山音乐节这个创意,有点想不透,把音乐拉那么老远,听起来很诱惑,其实两个主题扭在一起,显得一个都不自信。对雪山有兴趣的大城市人,因路途遥远,不一定能准时赶上看音乐节,而雪山周围的人,对音乐节有兴趣,则无所谓雪山是不是背景。 在网上看到崔健不同场合的谈话——他现在的话比歌多得多了。崔健现在不仅仅是艺术家,还是活动家,中国摇滚界老大的使命无疑是他的,尽管他情愿当个单纯的歌手,可是如果他不挑头出来策划和组织,中国摇滚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他看来——就更加萎缩了。现在终于被慧眼独具的丽江市政府纳入了他们发展旅游文化的轨道了,可是如果这样办音乐节赔本的话,以后的雪山音乐节会怎么发展呢?旅游的主题和摇滚的主题能扭在一起多久呢? 让不同的意图汇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有可能双赢,也有可能双输。这第一届倒是个输赢难辨的奇迹。美好的预期,将主办方、摇滚乐队和观众引入了雪山脚下的冷雨和泥地中,后退已没有路,只有坚持,为了投入的精神和物质成本,这是一种责任,狂欢不是由内而外的宣泄,而是由外而内的激励,现场的人们在相互的激励中表现“撒野”,人人为气氛的冷热拎着一把心——心灵哪里是自由的?但意志和毅力可嘉。 这仿佛就是摇滚的当下处境:凭借十几年前摇滚的号召力,和至今不渝的对摇滚的梦想,竭尽全力来造势,“势”也能造起来,但撑着这“势”,在开放的环境里,就如在雪山脚下一样,无论你撑多大,还是感到势孤力单,小众化,还是触摸不到大众的温暖。崔健始终以为他要对付的是不让摇滚撒野的外部环境,现在他总算圆了他的一个梦,大撒了一次野,但不是通过音乐,而是通过新闻事件和话语,他使摇滚的现状变成了公众话题。 也许当代青年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撒野而是定位了,如果说崔健对付外部环境还弄出了一个音乐节来,他又如何来对付这野劲流失的内心环境呢? □刘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