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星光灿烂的散文天空

关于首届齐鲁文学奖散文的对话
来源:   
2002-10-01

  王景科:许多人把二十世纪90年代称为“散文时代”,到这世纪之交,散文的创作和阅读热潮仍持上涨态势,散文天空也可谓繁花似锦、星火璀璨;这次获首届齐鲁文学奖的散文集有任远的《北方的榆树》、李登建的《黑火焰》、桑新华的《天门听风》、韩青的《在母语里流浪》和郭保林的《阅读大西北》。它们代表着不同作家的散文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像老一辈散文家任远先生,他的散文试图表达在繁华世相背后的平静声音,平实而超然;李登建以其含蓄凝重自成特色;桑新华在传统与民族之间浏览;韩青的散文是融文化与现代性为一体;而郭保林则是抒发豪迈的西部情怀。
  超然漫步的故土情怀:《北方的榆树》
  高翠英:我读任远先生的散文感觉如同在倾听一位和颜悦色的老者娓娓地谈论生命与情感、自然与历史、文化与人性等基本主题,具有洗尽铅华的平朴和沧桑之后的超然。
  崔凯璇:的确,与那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激情表达不同,他的散文风格平实、从容、舒缓、拙朴;不刻意追求作品的深奥艰涩,但人文意蕴自沉其中;他的作品如一条缓缓涌动的河流,在表面的平静之中蕴藉着一种内在的丰厚。
  李海燕:如在《忆母亲》中,作者惊闻母亲离世,开始追忆母亲隐忍而善良的一生,文章滤去了人间生死的大欢喜大悲痛,在平朴自然的笔墨下潜隐着对母亲无尽的挚爱。
  王景科:《北方的榆树》对人伦乡情的叙写还有一个明显的表达重心,即对济南这个文化古城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不遗余力的开掘。
  李梦遥: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种情感与叙述的朴素是基于作者人格素养、生活阅历与时代背景的文化积淀,因而这种朴素是沧桑之后的平静、坎坷之后的超然与达观,这使作品及作者自身都浸染着浓厚的历史审美韵味。作者以心平气和的超然之态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乡村与城市间漫步,成为一个悠然自在、随心吟唱的歌者。
  刘艳丽:的确,作为山东散文的老一辈散文大家,他不仅写出了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散文和随笔,而且为培养后辈文学青年付出了诸多心血。文如其人,任远先生的散文如同其人,平和、坦率中透出内在的力量。
  陈文亮:对,从访问泉的家族到赏柳埠美景,从昔日老舍、吴伯箫、李广田等文化名人与泉城的历史联系,到张海迪、孔孚等当代人对齐鲁文化的延伸和开拓,作者将其对齐鲁文化的探寻渗入到这个城市每一道褶皱之中,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系列。
  王乃华:如他的作品《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作者先从千佛山成因谈起,并联系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加以印证,接着描绘千佛山的绚丽风光,透视蕴含其中的儒释道文化,在从自然到人文的整体把握中,凸现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寄托自己深挚浑朴的故土情怀。 
  沉重而悲壮的黑火焰:《黑火焰》
  陈文亮:读李登建的《黑火焰》觉得作者心中有一股悲壮而凝重的情感在涌动。
  王景科:这股情感正是李登建散文的根系所在,这根就是他对故土的眷恋,对贫穷、朴素而又美丽的家乡的挚爱,是他与鲁北平原乡村中的普通人、底层人的血脉连结。
  李梦遥:的确,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的苦辣酸甜和喜怒哀乐,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他们脉搏的跳动和粗重的喘息。
  李海燕:他写的是普通人、底层人生存的艰辛,写他们要改变命运却改变不了,改变不了却又硬要改变的中国农民式的抗争、苦斗,写出了他们的倔强与坚韧;对他们在同命运抗争中迸发出来的本能力量给予讴歌和赞美。
  刘艳丽:我以为“树”的形象是他这种精神追求的结晶,作者以“叶脉里的液汁也比别处的苦涩”的树,虽枯了梢头、生了瘤包、遭了雷击却依然屹立不倒,隐喻着鲁北平原上的百姓,他们演绎着生命的快乐、忧愁、绝望与抗争;树成为大平原上生命之精魂的象征。
  崔凯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人性思索与生存困惑的系列抒情散文,如《老黑》、《踏梦》、《黑蝴蝶》等,通过散文形象的描述,对人性的良知和生命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沉而有力的追问,在灵魂深处轰鸣着忏悔者严峻的自我审判;虽是在着力展示世俗环境中的生存困惑,官场权谋中的庸俗和压抑,世道人心的败坏与丑恶,却能看到作者不停回望故土的赤子之心。
  高翠英:“黑”似乎成了他散文的底色,其笔下的鲁北平原、人物及其经历,树、田园风光都充满着一种庄重凝练、悲壮的气息。作品充斥着在困境里找不到出路,在死亡面前渴望新生的人生沉重感,又弥漫着生命的悲壮色彩。
  王景科:李登建在《黑火焰》中摒弃了以前铺陈、蓄势的写作方法,转为平淡、自然,在平常中娓娓道来。用平淡的话,含深刻的意味,关怀普通人的生活苦难,讴歌他们在苦难中抗争的精神。
  民族精魂的昂扬高歌:《天门听风》
  王景科:桑新华的散文贯穿着一股黄钟大吕的阳刚之气,在气势磅礴的泰山描绘中,挖掘出了深层的民族精神。
  王乃华:作家将泰山视为一个人文窗口,从中洞见齐鲁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把它当做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载体予以关照。她以睿智的目光审视泰山,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一种泰然自若、“不止不朽”的民族精神。
  李梦遥:其实“天门听风”这个名字就很妥帖。站立于泰山极顶南天门,聆听山风,它吹送着悠远醇厚的中华文化,更传达了新鲜的域外文明和世界话语。这体现在描写域外旅行的篇目中,对自然风光、人工建筑、风土人情、国际友谊,不是浮光掠影的平面临摹,而是站在对全人类相通的生存体验中孜孜书写,对不同形态文化的交汇互融,殷殷关照,反思历史,叩问未来。
  陈文亮: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桑新华及其创作在极力表现中华文化精粹的同时,又充当了世界文明传递与沟通的文化使者。这一立足本土自信自强而又放眼世界的创作立场,在当今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别具深意。
  李海燕:她是站在中西文化比照的制高点上,重审民族传统、追思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投射到散文创作方面便呈现出深邃的思想深度和超拔的精神高度,使读者享受到感性的丰盈,提升了理性的领悟,开辟出散文创作的新境界。
  崔凯璇:她的散文耐读还在于字里行间汩汩流出的真情实感。《与泰山对视》等篇目充分凸现了作家激越澎湃、昂扬向上的激情。而“岁月镂痕”、“风景人生”、“心灵预约”中的篇章则是在细细品尝人生百味之后,怀着感谢生活的温情娓娓道出的。
  王景科:总之,她抒写的是有张有弛,时急时舒的情感律动,蕴藉着对自然对家乡对祖国深挚恒久的热爱和歌咏,同时呈现出一个圆润充实的散文世界。
  智慧充盈的诗性触摸:《在母语里流浪》
  李海燕:最初看到《在母语里流浪》的书名,不经意间就断定这是诗性流露的作品。“母语”、“流浪”的字眼让我追随作者的文字一起遨游。
  王景科:作者韩青以充满智慧的文字谈书、谈电影、谈回忆、谈女人;但不是个人生活的咏叹,而是将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悟与社会文化生活相渗透,展示了对现代生活的探寻与追问;是现代知识女性以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思考对社会、人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高翠英:《在母语里流浪》分为七个板块:书卷红尘、准风月谈、第三只眼睛看女人等,每一单元中都顺其自然地把散乱的生活之“珠”串起来,形成自己的“无主题变奏”。
  刘艳丽:韩青将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在母语里流浪》,在“母语”里俯视自己流浪的性灵,在随心所欲的“散谈”中展示了现代女性是“古典的和现代的,理想的和现实的,矜持的和放肆的,热切的和冷漠的,传统的和叛逆的,寂寞的和喧闹的”组合体。
  李梦遥:我想,《在母语里流浪》之所以在这次齐鲁文学奖中获奖,除了它有着对文化生活的现代性把握,还得益于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她的语言仿佛是生长在身体里,她能很熟悉地频频使用它们,在一些不经意的句子中,让我们读出的是作者生命的丰富。
  陈文亮:读韩青的散文总能给我一种新鲜感,让人产生一种置身荒芜野径上的刺激和亢奋。作者似乎深谙诗与散文在艺术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她总是有意地回避语言的娴熟和流畅,而是用跳动的、具有形式意味的文字向我们展示她对生活的诗意理解。从她对人生的感受中,我们看到诗性语言的张力与内通。
  雄浑壮美的西部之歌:《阅读大西北》
  王景科:郭保林的散文集《阅读大西北》在喜获冰心散文奖之后,又荣登首届齐鲁文学奖的领奖台;现任编审的他已出版了《青春的橄榄树》等多本散文集;但是这部描述西部风情的著作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崔凯璇:读这部散文最直接的感受是扑面而来的“大气”,作者往往选择像草原江河、戈壁大漠、雪域高原这样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悲壮的史实作为承载情感的实体,在苍茫辽阔的背景上感悟历史与现实。
  陈文亮:的确,在苍莽辽阔的大草原上涌动着作者飞扬的激情,豪放的诗意;在天山的沉默和冷峻中读出力量的角逐,生命的较量;在对昔日辉煌今日孤寂的丝绸之路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历史和民族的追思,等等。
  高翠英:作者还善于用有关政治、宗教、文化的悲壮历史增强文章的厚重和丰实;以李白、王维、岑参等古诗人的豪情使文章壮美而丰润,从而使散文具有浓重的史性和浓郁的诗意。
  王乃华:其次,作品的大气还体现在它全景式地展现了大西北的精神气质;在“西部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者正是以敏锐的目光抓住了这一历史契机;所以面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不是单纯地写景抒情,而是进行历史、文化、民族的哲理思考和探寻,为人们认识西部、感悟西部、走向西部提供了一种文化参照。
  刘艳丽:因此,这是一部激情与理性相结合,诗与史相包蕴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浓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性。作者是以诗人的视角和情感对大西北进行阅读,在诗性话语的笼罩下,将对自然风光的直观感悟、文化景观的智性思考和现实情形的深入透视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的精神底蕴通达现实意义。
  王景科:我们对这五部散文集简单的解读和梳理,意在了解一下齐鲁散文创作的态势,我们看到的这些各具特色的作品,只是代表着散文成就的几个散点。在齐鲁散文群星灿烂的天空中,这五部作品还有一些有待于探讨的地方,但它们毕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人们驻足流连。
  (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导师 王景科 研究生 崔凯璇 李海燕  高翠英  李梦遥 陈文亮  王乃华  刘艳丽)
  张成东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