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个月为止,那些印了我的名字却未经我授权出版的书籍,已被我收集到整整一百种。其中,保持原有书名和篇目的有五十八种,不知什么人替我编的“选集”有四十二种。“选集”的比例显然增加了,因为去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印了一本照相版的《盗版举证》,“选集”的比例还只有三分之一。 “选集”中,收了不少不是我写的文章,其中有几本,虽然印了我的名字,却没有一篇是我写的。看来这样的事他们已经做顺手了,有一阵他们不是硬把几十年前别人写的一堆文章塞在我的名下吗? 这次他们倒是真正的慷慨,因为那些收入我的“选集”的文章,多半出自操办者自己的手笔。稍懂文墨的读者看一眼就会哑然失笑,发现这些在文坛呼风唤雨的人并非事事能干。真正的创作不太容易,一动笔就显露无遗。 确实,一个人的文笔是生命的自然流露,其中埋藏着近似基因的东西,不管负载什么内容,相隔多少时间,都不会改变深层“密码”。据说《静静的顿河》是不是肖洛霍夫写的这桩公案,最后就是靠电脑捕捉字里行间的“密码”才了断的。真希望这样的技术能早一点在中国普及,好给那么多胆子越来越大的盗窃者、栽赃者制造一点麻烦。 我目前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既然伪本的“选集”已经泛滥,那就出一二个正版的选集来抵挡一下吧。当然,最后淹没的很可能是正版选集,更有可能的是,正版选集也被盗印,一起加入伪本的行列。那该怎么办?不知道。 对于那帮子人物我实在不想再说什么,但还是要向读者交代几句——— 这个选本的选择标准,主要着眼于表述的方式,而不是表述的内容。作者们写文章,有时希望读者关注自己的话题,有时则希望读者关注“文章”本身,这个选本侧重于后者。对话题,只作了一个最粗浅的划分:上卷有关人生体验,中卷有关国内行旅,下卷有关海外行旅。 这种选法,也许比较切合我前面说的文笔与生命的关系吧。 (本文为《余秋雨简要读本》序 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余秋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