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来多有新闻,考古现场采访权该不该收钱正被媒体炒着,还有先前栖霞寺里卖钟声的新闻,转眼又跟出鸡鸣寺里卖钟声,大概因为钟小,价格仅为栖霞寺钟声的十分之一。南京人卖钟声比无锡灵山、苏州寒山寺以及广东一些大庙晚了三五年,并且一边卖,一边还在怀疑:钟声与钱沾边合适吗?可是一见卖得好,推广的速度倒也不慢。 钟声跟钱沾边,其实不奇怪,办新年撞钟的活动本来就要用钱,只不过以前是由政府出钱,纳税人的钱由政府来用,活动也由政府组织;现在是由企业和个人出钱,活动的组织者和经费都直接来自民间,老百姓有了自主权,政府脱开了身,还可以收税。 从报道上看,如此市场化运作,仿佛是政府和百姓都笑眯眯,第一回卖钟声,购买者买了喜气还赚了知名度。据栖霞寺“第一钟”的购买者说,有十多家新闻单位采访了他,他很满意这个效果。但是往后几年,不可能年年炒作吧,南京的寺庙里,凡有钟的都卖钟声,相互竞争,会不会把钟声的价格越卖越低呢?低卖了且不说,还会把人气给弄没了。 也许南京人的疑虑不在于钟声该不该卖——现在你无论说卖什么,也不太有人大惊小怪了,可是钟声毕竟唤起了人们对古文明国祭政一致的记忆,钟声的无形资产,与政府的有形支持分离,全靠民间运作是可行的吗? 南京这个地方,还不比苏南、广东,那里市场经济的地气一向旺盛。有钱人多,越有钱越要讨吉利,并且他们比较注重面子上的形式。有形式就有热闹,那种兴兴头与财神往来的风气,显示出他们的民间有这种天然的活力,寺庙里的香火盛和钟声热,同来自民间自发的需要,再加上会运作,海内外一拍卖,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而南京老百姓的生活一向低调,不容易煽动他们起兴,多少在外地火爆的演出到了南京就歇火,最有效的刺激除了降价,还是降价,使这里成为价格战的盆地。所以要保持这些钟声的价值,会比苏南、广东难。 南京是六朝古都,民气与官气相互渗透是不能忽视的人文心理。新年撞钟活动改由民间运作,如果只变成购买者的活动,他们自己也没劲。所以政府的关注,或官民同庆的形式,将有助于保持撞钟仪式的端庄。钟声是知性的音乐,响亮振奋,还带着思省,买卖者虽然买卖而不失敬意,虽然有价而不容讨价还价,其态度的庄严是重要而必要的。只有保持钟声无形资产的最大化,购买者的满意度也才是最大的,这样卖钟声,才能达到持续的双赢。 □刘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