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央视春节晚会是老百姓节日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我倒觉得不如说它是油饼更加形象和具体。产生这个联想并不是偶然的。很多人吃过油饼,葱花与盐的,焦黄而油光光,飘着诱人的香气,虽然称不上高档吃食,但绝对是很多人的至爱。鲍鱼或者海参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胃,也不会进入每一个人的胃,油饼却具有这种普遍性。这就像高雅音乐与春节晚会的关系。 现在,不知是人们对晚会的认知态度越来越成熟了,还是期望值越来越低落而变得平淡了。反正,我感觉人们对待晚会开始像对待油饼一样变得习以为常。如果精彩,就吃得香一点而已,如果平平,也不会妨碍吃饱的。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对油饼的情结。我出来“混日月”已经多年,胃口变得粗糙而麻木,吃什么都是一个味道,酒精与吃食的掺和,除了产生一些古怪的气味之外,留下的美好余味实在有限。我万分怀念老家母亲亲手烙的油饼,干燥的边都卷起来,葱花散发着焦糊的香气,配上小米稀饭,引逗得我喉头发紧,肚子也不要脸地咕咕作响。 为了这一口,我回家让母亲做。母亲很欢喜,做得格外细心细致,烙出来的油饼金黄金黄的,摊在桌子上像一轮满月。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没有想象中的那个味道。又尝了一口,还是没有那个味道。嘴里有些发麻,难道味觉都退化了?母亲在一边眼巴巴地瞅着,我不忍心说不好吃,幸亏这时来了个电话,我佯装有急事,迅速离开了那个在梦中多次想念的油饼。 是母亲做的油饼不好吃了吗?我想肯定不是。我没有吃到原来的那个味道,只是我的口味变得麻木了而已。或者说,是我的口味经历了更多的锻炼,变得挑剔了而已。口味要求的提高超过了技艺的增长,油饼就没有期待中的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了。 春节晚会难道不是这样吗?每年都在企盼,每年晚会之后都有骂声,每年都听见有人叫屈和抱怨。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古怪,晚会材料却还是原来那些熟悉的东西。 □明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