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学唱了一首流行很广的歌,歌词是:“月儿弯弯影儿长,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逃难的人儿想家乡,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问你家乡在哪里呀?长城外,大道旁,顺口顶嘴就发讲。莫非就是王家庄呀?王家庄,是家乡,……”我的记忆就到这里。其中的“顺口顶嘴就发讲”,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顺口”,要“顶嘴”,要“发讲”?肯定我没听准,记错了。多少年。我总注意搜集,想搞清那句不清的词,想搞到那首歌的全文,但没有结果。 曲子在几年后我记了下来,又很快知道了是个老调,即“锯大缸调”。《锯大缸》,是京戏中如同《小放牛》那样的一个小戏,是讲王家庄有个妖精变的王大娘,降妖人变成了箍炉子匠,去王家庄给王大娘补缸,借机除了妖。人们俗说“你这个人,一肚子王大娘”,就是来自这个故事。那个《锯大缸》,箍炉子匠上场唱:“今日不上别处去,一心要上王家庄。王家庄有一个王员外,他家有三个好姑娘。大姑娘生来是个秃子,二姑娘头上溜溜光。就算三姑娘头发好,当中无毛四面光。正走之间来得快,不觉到了王家庄。担子放在十字路口,吆喝一声锯盆子锯碗锯瓷缸。”王大娘上场唱:“王大娘正在房中坐,忽听门外闹嚷嚷。用手开开门来看,只见箍炉子在街旁。”此剧又叫《大补缸》《王家庄》。剧中的调就是“月儿弯弯影儿长”那个调。 战争时期,有好些旧形式利用。我手头就有几个版本的《新小放牛》和《新锯大缸》。那里边的王大娘是好人,有一出戏是王大娘对儿子参军思想不通,与老伴吵架打坏了缸,箍炉子匠一边锯缸,一边对她进行教育,打通了她的思想,同意送儿子参军了。直至抗战将胜利时,剧作家贾霁创作的歌舞剧《依靠谁反攻》,还有一段用锯大缸调唱的“月儿弯弯影儿长”,但内容已有不同,是“问你家乡在哪里呀?黄河南,铁道旁,古代曾经住过皇上。莫非就是古洛阳?大河南,古洛阳,如今叫中央丢个光……” 前几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水浒》,音乐家赵季平写的主题歌《好汉歌》,人们曾听到有“锯大缸调”味。果然是。《百年歌曲经典》中介绍说:“赵季平采用山东郓城的筝曲《呀儿哟》和豫东民间小曲《锯大缸》为音乐素材”创作出的。 在老文友隋发升编的《胶东民间语汇大观》中看到,有当年那首“月儿弯弯影儿长”歌子的全文,让我眼前一亮,解开了我多年的谜。这里名叫《抗日流亡小调》:“月儿弯弯影儿长,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咦呀儿哟,流亡的人儿思家乡,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咦呀儿哟。问你家住在哪里?长城外大道旁,村口紧对松花江。莫非就是王家庄?王家庄是家乡,九年不知怎么样。问你为何不回去?提起来话儿长,日本鬼子动刀枪。日本鬼子怎么样?怎么样?赛虎狼,奸淫烧杀又抢粮。他们都抢啥东西?什么东西他都抢,家具骡马都抢光。他们都烧啥地方?什么地方都烧光,烧了这庄烧那庄。他们都杀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也难防,十个九个把命丧。日本鬼子真可恨!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咦呀儿哟,此仇不报脸无光!呀儿哟,咦呀儿哟,呀儿哟咦呀儿哟咦呀儿哟。”这样流传在口头上的长词,能记得周全,真不易。其中“九年”,可能是“几年”,“十个九个”,可能是“十有九个”。文中也解决了我那句不解的词,原是“村口紧对松花江”。文学既是语言艺术,一个文学工作者就不能不重视挖掘群众生活的语言宝库。单这首歌宝贵的资料价值,就让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品尝了一只甜美的果子,就知道那一树的果子都是甜美的。 □苗得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