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迁居,与一所小学为邻,便常观察楼下不远处的那些孩子。 中午之后,可能是小学生们最具活力的时刻,高分贝的喊叫能冲破云霄,能穿透耳膜,休想午睡。 索性伏窗,平心静气地欣赏校园世界,看着看着景象渐渐有序:校园好像一个庞大乐队,那男生竭尽全力地呐喊,是合唱团的领唱;那女孩此起彼伏的尖叫,似众多提琴之合弦;孩子们伸直嗓门的尽兴交流,是西洋乐与民乐同场竞技的共鸣。 男孩子玩耍,那是进口大片中的顶级名角在少年崇拜者中的翻版。他们相对而站,冷不丁就有一个施瓦辛格式的侧身飞腿,无端就把身边那个蹬得老远;被袭者也不示弱,转眼变形金刚从天而降,将挑战者追得一溜烟。于是就想,家长不必为孩子的打闹伤神,打打闹闹是生理的需要,磕磕碰碰是成长的烦恼,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交流方式,成年人不应固守以往的评判模式。 卫生扫除,女同学多能得高分,她们双手持帚俯首用力,不留死角善始善终。男同学常常突出重点,牵箕擎帚四处打量,石块纸屑尽收囊中,片刻完事玩去。进入课堂,文静者,悠然自得地处理着身边事情,颇有学者风度;活跃者,往返奔波于同学之间,展示着组织者的潜能。 学校门前,亲情浓浓。每天清早,家长在此放下孩子,看着他们生龙活虎地走去。放学时刻,家长如云,各种车辆挤满大街,定时制造着令交警忙碌的堵塞。孩子平安是父母的心愿,家长无意间让交通险象环生而有悖初衷。 校外小吃,诱惑大焉,孩子们围在这里胃口极佳,有的速吞,有的细品,他们须用食物弥补身体成长的需求。由此,又对小吃质量多了点担心。 放假周未,喧嚣隐去。蓝墙裙,白墙壁,绿草坪,灰场地,校园静极了。 □郎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