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同人一起策划长篇小说丛书。这书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其中的难。一套成功的丛书来自一个好创意,来自编辑人的慧眼,来自作者的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文本。 没有读者的好书,在好书中仅仅是一个偶然。看中外文学图书,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畅销书。图书和绘画不同,绘画多半是由个人收藏,只要一个人喜欢就可以了。图书却是给很多人阅读的,图书是纸介传媒。以为传媒就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好文本无法传播,是做书人的失败,写书人的遗憾,读书人的损失。 目下的文稿趋同时尚潮流的太多了,写小“我”、小情绪的太多了,盲目模仿先锋派的也太多了。以为这是三个误区。不少作者把当红作家的时尚文本作为参照文本,这就大错了。别人已经用这种形式这种姿态这种视角红了,你就不可能再用这种形式这种姿态这种视角再红。从中外文学和艺术流派现象分析,一个流派一种艺术现象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只有一两个。就是说,趋附,趋同从一开始就意味淘汰。流行色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时尚文学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边书还没有印出来,世面上流行的文本已经回收进了造纸厂。 看了不少文稿,发现出于女作者之手的作品,视野比较狭窄,背景单薄,跳不出个人情感的太多,这些作品语言、视角、叙述方式甚至内容都大同小异。5部作品中曾希望有两部是女作者的,却没有选得出来。男作者作品相对比女作者的实在。描写和叙述以及切入的角度都比较独特,有冲击力,视角多半是向外的,即使是写情欲也让人感到纷繁的社会和深厚的生活底蕴。 一些文学圈的人偏颇地认为网络制造文字垃圾,却很少有人说,对现代派翻译作品的模仿是在制造文字垃圾。通篇不知所云,那些句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找不到。看不清要叙述的事件,看不到作品的内在张力,苍白到只有一堆语法不通的句子。很难说这些文字能够传达人类心声,描写人类生活和人类情感。这些模仿文字离西方现代派作品的精髓,强烈的人文精神相距千万里。见到这样的文字只能放到一边了。 长篇小说丛书的选稿要求并不高,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或几个好看的故事,隐透真实的时代社会背景,个性鲜明的人性描写,有独特的视角切入点。对叙述的要求:只要平实流畅的叙述语言,只要能把故事讲周全,讲生动,把情感表达到位,只要大多数读者愿意读,能读懂即可。这书做起来偏偏就不容易。 □王心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