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大学扩招时,一片欢呼声。今年,当这批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便有人讲,这是扩招惹的祸。某人大代表严辞否定这种说法:“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多,整体国民素质才能越高。怎么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反倒是件坏事呢?” 大道理说得对。但“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却摆在那里,亟需解决。于是,有高层人士指出:关键是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转变择业观念。这道理同样很对。问题是,今天的大学生还未毕业就涌进市场,这用人制度还算不活吗?至于“择业观念转变”,面对严峻生存压力,大学生们就是想不转变也不成了。 笔者所在城市,已有大学生争当宾馆门僮的报道,记者还把它当成转变观念的典范予以肯定呢!我还从报上文章得知这样的消息:有农民子弟,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晃悠一年没找到合适工作,最终回到家里,与老父一起下地了。看完这消息,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如果大学生自愿从事这些初级劳动也算“转变择业观念”的话,我想,不久的将来,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也将发生转变。只是这种观念转变将产生的连锁社会效用却是负面的。 今天,高等教育已接近市场化了,众多家长节衣缩食甚至砸锅卖铁积攒数万元供给学生读高中、上大学,即便不求回报,也是要让孩子成才,奔个好前途。如果这几万元打了水漂,孩子还是干个门僮,甚至扛着镢头下地,如此这般几年下去,起码农民是不会支持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了。届时,大学不是扩不扩招的问题了,而是一些地方院校能不能“缩招”的问题了。一些同志可能认为这也不错,优胜劣汰嘛!放到其它领域,它或许不是坏事,但在高教领域,它却绝不是件好事。这就回到人大代表说的道理上来了:咱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只占全国人口5%,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只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国才能获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打开瑞士网站,它首先告诉你,瑞士的最大资源就是国民的高素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一些数字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惊一跳:譬如像荷兰这样1700万人口的小国,竟有80余所高校;即便像爱尔兰这样380万人口的“次发达”国家,竟也有40多所高校。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互为条件和因果:高教事业既是这些国家国力强盛的标本,也是它们国力强盛的资本。因此,如果咱这少得可怜的大学再办不下去的话,中国将只能做“躯干”国家,永远只会给“长着脑袋”的发达国家打工,所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杨曾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