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别跟着别人忽悠


来源:   
2003-05-02

  “忽悠”,是东北话。全国人民都知道“忽悠”,却是让赵本山给忽悠的结果。我初接触“忽悠”一词时,那感觉就像后学家出国学到的“解构”一样,新鲜,兴奋。当然,也有些困惑莫名。但究竟什么是“忽悠”呢?查《新华词典》,复查《现代汉语词典》,不得要领,恐怕还需要东北那疙瘩的语言学家进行诠释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忽悠”强大功能的叹服。最近,重看了一遍《卖拐》、《卖车》,依然感触良多。
  这忽悠之功能,突出表现在它能把某些聪明人硬给悠糊涂了。譬如这老范,吃一堑,长一智,正一脑门精神准备反忽悠呢!结果是聪明仍被聪明误,反忽悠反被忽悠:老范又大上其当了。当老范千恩万谢,在全场哄笑声中迈着悲壮步伐下场时,那笑声,是观众对自己智慧的肯定:瞧那老范,一个挺聪明的爷们儿,怎么就让一老帽儿给忽悠了呢?哈哈,嘻嘻,天下竟有此等傻瓜!但嘻嘻哈哈过后,冷不丁一想,却笑不出声来了。我不仅想起两件不大不小的旧事。
  前年,某厂家要酿鲁迅酒的消息一经传出,学界议论蜂起,笔者也曾著文,“劝君莫饮鲁迅酒”,发一通感慨。当初,并没奢望舆论能起多大用处,只是借牢骚尽一分文人职责而已。没料到,鲁迅酒真流产了。我长舒一口气,感叹这世道还是大大进步了。谁知,我这心刚刚舒坦开来,一位也曾持否定态度的杂文家,突然180度大转弯,唱起了反调。原因倒很简单,就是他看见一“花边新闻”:每逢雨果诞辰日,巴黎少女都要穿上印着雨果像的裤衩表示纪念。两相对照,咱这态度便成大问题了。因此,“先生的英名做酒还不够”。怎样才够呢?大概也只有将先生头像印到新潮裤上,变成一道街头风景才算够份儿。
  面对这些脑筋急转弯式的忽悠问题,我便想起“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的“著名”智力测验。离开了数学逻辑,结论当然可以胡给;离开了文化规范,真理自然也就变味。曾记得在“日本军旗装”事件中,国内舆论哗然,甚至有人对女演员实施人格污辱,但日本右翼舆论同样哗然,认为是对他们军旗的玷污。
  观点虽对立,尺度却都紧扣东方世俗。因此,“美国女郎”可穿国旗图案的三角裤“表示贴身贴心的爱”,东方就不行。普通百姓的脑筋是不会跟着忽悠者一起大转弯的,而那些脑筋急转弯式的“高论”便只能是谬论了。
  去年世界杯开幕式比赛中,眼看着沙特队被德国队追杀得溃不成军,央视解说员大发感慨,说这好像一场大人与小孩间的比赛。对此我有同感,双方队员的确不是一个重量级。谁知,一后学新锐著文对此大加抨击,认为解说员在传播西方殖民话语。因为将“西方/东方”关系比作“大人/小孩”,这正是帝国主义霸权理论。这“高论”更是高得让人哭笑不得。写实的评述,竟变成恶意深藏的霸权话语,此中脑筋急转弯式的联想,非常人思维所及。
  这两件事曾让我久久感到难解。再来看赵本山小品,我突然领悟了:忽悠者,乃话语霸权也。你瞧那老赵,嗓门高、底气足、毋庸置疑、不容置喙,再加上高秀敏的严词评判,明保暗托,在由此形成的强大话语霸权面前,老范能不被忽悠得就范吗?而发上述“高论”者,也就在于他们依仗西方事实或盲从西方话语霸权,包括反西方霸权理论的话语霸权。如何能有效反忽悠呢?我想,如果一时判断不准、辨别不清,那就回到常识、坚信常理,相信“1+1”在“任何条件下”,永远都不等于“3”!                      杨曾宪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