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走向共和》说纷纭


来源:   
2003-05-16

  编者按 最近,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广泛关注,本版通过《青未了论坛》进行了一次小型征文,现在遴选部分章节或观点刊登在此,希望引起更多读者的思考。综观来稿,大多数论争集中在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上,有人赞之为悲剧英雄,也有人斥责电视剧美化卖国贼,姑且将这两组意见各称为拥李派和倒李派;此外,王针等作者根据电视剧提供的信息指出了导致清朝灭亡的本质根源——政治制度的腐朽,而非个别统治者的无德无能。
  拥李派说:李鸿章——悲剧的英雄
  张阳:当看到李鸿章从庆亲王颤抖的手中拿过笔,无奈地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然后是难以言说的悲哀,因为李鸿章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
  在我们所受到的传统历史教育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者李鸿章一直都作为民族的罪人、卖国贼受到了人们的唾弃,然而,有没有人想过,李鸿章当时代表的并非他个人,他的行为实际上是代表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的政府行为,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身为臣子,若得不到朝廷的授意,他是断然没有胆子,更没有这个权力去“卖国”的。 
  《走向共和》的成功正是因为他让已经盖棺定论的许多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走出了人们旧有的、狭隘的思维模式。譬如历史上的李鸿章其实应该是位英雄,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寒亭若冰:李鸿章——作为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我以为,他的功大于过。因为,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他能够发起“洋务运动”,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建立远东庞大的舰队,这足以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在这一点上,他无愧自己当时的角色!
  该剧的成功之处,我以为是比较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人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剧本不可能照搬历史。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剧中的李鸿章给“老佛爷”选鹦鹉一幕,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旧时官场的习气,李鸿章的阿谀奉承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他不那样,行吗?在一个腐朽的政府里面,面对着的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李鸿章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肯定会做出一些投“老佛爷”所好的动作来的。
  临风松树: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表现,并没有超出封建君主和士大夫的局限,正如同李鸿章对梁启超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一部电视剧无论怎样演绎,都跳不出教科书所圈定的框框,抛掉那些义正词严的高谈阔论,在细节上精巧些,让人物更接近自然接近真实,会让黯淡的史书变得丰润起来,让以“演戏”为业的电视剧变得人情味更浓些。这是《走向共和》的导演们的高明之处。
  魏新:可以说,晚清的种种矛盾,如变革与守旧、中外关系、面对一次次列强侵略是战是和的艰难选择、朝廷与外臣的关系、朝廷内部帝后两党的争斗、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全都集于李氏一身。置身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很多事情李鸿章都在尽力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是城下之盟,所谓“弱国无外交”,在兵力落后、财力薄弱、制度腐朽的封建王朝,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所签,却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所谓“卖国求荣”用到他身上的确有些冤枉。 
  韩文静: 势与人的矛盾,就是时代的矛盾,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只是当民族矛盾大过了阶级矛盾,“走向共和”或者说走向一种更科学民主的社会形态,也就顺理成章。晚清政府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千年封建体制无法躲避的悲剧。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三方说:制度决定一切
  王针: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康熙乾隆王朝的强大,已是农耕文明的最后一抹晚霞。相遇列强的坚船利炮,晚清的木轮草马战车,被工业革命潮流扫进历史博物馆,已是必然。所以,晚清没落的丑角,由哪个男人哪个女人扮演,已不太重要。评价这时期的人物,应从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着眼,仅从一事一情出发,难免偏颇。每一位尽心用力把中国从黑暗的封建泥淖,推上维新变法、共和之路的,都是民族功臣;相反,对行将崩溃的封建系统殚精维修、竭力死撑的,便是历史罪人。比如李鸿章,虽极不情愿地讨好慈禧,夙兴夜寐地办洋务,整顿北洋水师等,看似呕心沥血振兴国家,但他的努力,是为没落的封建王朝苟延残喘,使自己寄生于斯的富贵荣华得以保全。这个执掌国家重要权力的历史人物,在民族行进的关键时刻,起了反动作用,应该对他否定。中国要富强,出路只有一条:走向共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前途命运,一个或几个能臣义士是靠不住的;所依靠的,只能是先进的制度。
  毕四军:通过该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能屈能伸”且“忍辱负重”并能“力挽我中华于不倒”的巨人李鸿章。然而,他却不得不在老佛爷面前自称奴才。“奴才”一词绝对是国粹,而且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自称的。只有那些对皇室忠心耿耿且能得到其信任的人才能够获此殊荣,也就是说,一切奴才们的所谓“大义”、“奉献”和“大智大勇”无非是为这个专制的皇室才“呕心沥血”的,而不是真心为国家为民族。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甘愿当奴才、甘愿跪着的人无论其有什么壮举也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我想,击碎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固然是社会的进步,但使人拥有尊严、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更是人类的进步。而《走》剧中“走向”无疑就有这层具有揭示意义的艺术内涵。 
  小布:后人在总结北洋水师失败的时候经常强调:因为武器的落后,因为慈禧挪用了北洋的钱。因为穷,北洋才失败的,这种说法太绝对化了。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等舰停泊日本长崎维护。二舰堪称不折不扣的“亚洲第一巨舰”。其厚达300毫米主体装甲和巨炮给日本人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但是直到开战日本也并未像电视剧中的日本海军将领所说:“我大日本海军已经超越了中国军队,有了和北洋决一死战的机会了。”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穷”而失败的。完全是由于高层统治集团的倾轧和水师高级领导集团才能的匮乏造成的。
  黛玉·林:据说当时京师大学堂里上体育课,教官都是这样跟学生说话:要不大人您跑两圈?大人您向左转?麻烦您老齐步走?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当时人看来,进了京师大学堂的都是翰林,将来必定做官做宰,谁敢真格地训练他们啊?而那些所谓洋务派的机械企业也无一不是官办官营,衙门作风,极大地阻碍着民族资本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大厦已倾的19世纪末叶,中国要向西方学习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有他们的社会体制,即建立一个亘古未有的以宪法而非家族血统为统治基础的民主制度;此外,还应在观念上引进平等、自由、科学等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中国需向西方求取的发展真经。
  倒李派说:李鸿章——难辞卖国之咎—
  二毛:看看吧,李鸿章连自己国家的水都不喝,只喝那从遥远的的荷兰进口的水,电视上还说他是“爱国者”,我听着直想笑。在《走向共和》中,慈禧成了女政治家,大清国的大好河山断送在她手里,电视剧里竟说这也是她没办法的事。这两天听说在岳飞墓前跪了有一千年的秦桧可以站起来了,因为说岳飞不是爱国英雄。我在想,以后千万不要再出现什么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什么的了,要不以后俺抽空检查女儿的历史作业时,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您说是不?
  袁星:《走向共和》是以历史作为背景的电视剧,而剧中的李鸿章之于历史中的李鸿章简直“南辕北辙”。晚清的血腥,晚清的屈辱,那些个不平等条约,那些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东亚病夫”的称谓,那些个奸污妇女蹂躏女性的笔笔罪债,岂是《走向共和》之“新视角”能够掩盖得了的?掩盖李鸿章罪恶,夸大卖国贼成绩,再怎么说再怎么辩都该封杀。
  听风是雨:其实编剧导演们完全不必让李鸿章以一个矫枉必过正的“高大全”来重写历史,因为对这段历史熟悉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说到底,李大人就是清政府的李大人,他肯定沾染着旧政权旧制度的政客的一切习气,他努力维持的不过是一个注定要倒塌的旧社会。用李自己的话说自己无非是个“裱糊匠”,而在西方文学里也有个人物就是“堂吉诃德”。
  王君夏:《走向共和》是号称为正剧的,但“戏说”流毒之深,虽正剧而不免。你看中堂鸿章李大人官居一品,位极人臣,不正是合格的人选吗?人家杀了那么多太平天国的长毛,签了那么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毁了那么些北洋舰队的船只,糟蹋了那么些老百姓的银子,人家容易吗?正话可以反说,悲戏可以喜唱,反角可以正演嘛!真令人叹为观止!
  十三:一直不怎么喜欢“清宫剧”,里面戏说的成分太重,《走向共和》没这毛病,人家“突破”了,“突破”了以往这些人物的脸谱化,演的是“正史”呢。君不见那大殿上,袁世凯一身正气,舌战群臣,并甘心忍受一番街头流氓式痛殴;李中堂眼含热泪,无比悲壮地签下卖国书,全不似在《甲午风云》里面那般龌龊,多么“人性化”的处理啊。看到这里,俺好生纳闷,有这等仁人义士领军,北洋水师咋就输给小日本了呢。
  素手鸣琴:过去尤其是“极左”的年代把历史人物太简单化,工具化,脸谱化了。李被称为大卖国贼确实有点冤。……不过话说回来,李鸿章也不是林则徐,他没有林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和单纯。李鸿章在朝廷上八面来风,恐怕也是趋福避祸,深得官场三昧,所以我觉得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略有点矫枉过正。把李鸿章从历史上的耻辱柱上放下来就得了,没必要把耻辱柱再装修成个牌坊。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