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老先生不著太多文墨,去描绘曲阜“三孔”的殿台楼阁,古桧诡柏,大概是深知其已为众所周知而灵光自耀吧!也许礼仪之邦的民俗,更能使人贯注神情,他在一篇散文中独独写了一户李姓人家烧鸡做得好。有幸几十年后,我跟吴老先生也有过一段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在曲阜我也度过了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求知生涯,而且还是在同一所学校里…… 除了那些辉煌的古代建筑和千奇百怪的古木,故地已决不是吴老先生那个时代见到的样子了,所以在这里连“物是人非”这个词都不能用。在曲阜,从南到北的旷街仄巷里,那些做烧鸡的已不下十来户姓李的,而且烧制的鸡都很有味道。我不清楚吴老先生时代的“李记”是北门李,还是南门李,经过几十年的今天同以前对应,决非易事。然而这种做法却是别有趣味的。闲暇之时,我总是寻乐在其中。 这正是我喜爱走访那些深巷幽闾的缘起。 曲阜历史深厚的证明,不仅仅是那庄严巍峨的大成殿,琳琅满目的碑刻石雕,以及丰富的奎文阁藏书。在每一条平常的小巷,每一堵断落的颓墙下面,都会被一种淳朴的蔚然的气息所包围。我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源远流长的灵魂在巷闾之间呼吸,徘徊。 曲阜的大街不多,但是那些曲折小巷却是足以使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迷失方向的。这却不会妨碍你去曲巷寻幽。温文尔雅、热情厚道的曲阜人,对每一个问路人都是悉心指点的。听着他们浓重的乡音,想像一下当他们穿上古代装束时的情景,就会止不住心领神会地微笑了。顶有意思的,还是很多老年人,仍把别人的儿子唤作“相公”。 若说曲阜的特色,其一就是太高耸的现代建筑不多,据说一般情况下,在孔庙、孔府附近的建筑是不准超过奎文阁的高度的,而在那些巷道里,三层高的楼房就属罕见。在这里生活,不怕什么“高楼反应”,没有大都市中的压抑感。市区的居民住宅,更多的是那种青砖灰瓦的古朴院落,院门堀都设有一堵漂亮的影壁,上面画着逼真的山、水、松、竹,的确意趣盎然。市民的居屋,虽然称不上雕梁画栋,但起码是很讲究的。每家的房屋上,都可以找到花鸟的图案。假如更细心些,仔细看那些方砖和瓦片,上面也铸有简单的人物、鸟兽之类的东西。这真正是古久的遗风使然。这两年曲阜的仿古建筑在大街小巷也多了起来,她真是要变成名副其实的“古城”了。 □王方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