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母亲和父亲的缘分


来源:   
2003-04-21

  40年前,我家住在军区宿舍大院,这栋三层楼上住着十多位师级干部,上小学的我虽懵懵懂懂,但对那些邻居阿姨们都比母亲有文化又年轻而感到好奇。后来大些了我才知道,满楼上就只有母亲和父亲是农村父母包办的婚姻,那些叔叔们大多是在解放初期与农村的原配离婚后又再娶的,像母亲和父亲如此坚固的婚姻在当时的确少见。
  母亲和父亲成亲纯属巧合。母亲出生在胶东昆嵛山中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打小上山搂草下地耕田,没上过一天学。母亲和父亲的村子隔着老远,素不相识的爷爷和姥爷在一次赶集的路上偶然相遇,两位老哥唠了一路甚感投缘。1938年,日本鬼子打到我的老家,血气方刚的父亲瞒着家里当了兵,可老辈总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家里人找到部队又把父亲拖回来。长辈们连夜商量出给父亲操办婚事的对策,想用家来拴住父亲。可仓促之间找哪家提亲呢?爷爷猛然想起姥爷的闺女还没出阁,就忙托人去说媒,这门亲事姥爷一口应承下来,素未谋面的母亲和父亲,就这样转眼成了“捆绑”夫妻。可铁了心要打鬼子的父亲去意已决,乘家人看管松懈之机又偷偷溜了,父亲为避家人寻找跑到400里外的黄县参加了八路军,又改了名字,家里人这次怎么找也没能找到父亲。
  母亲和父亲虽是旧式婚姻,但彼此间是义字在先,由义生情。父亲认为当兵打仗非死即伤,本不想连累无辜的母亲,可母亲刚过门家中就飞来横祸,奶奶在自家院里被日本兵乱打的炮弹炸死了。家中父亲是长子,下有六个年幼的叔叔姑姑,最小的才两岁,太爷爷还跟着爷爷过,奶奶猛不丁地走了,一大家子像塌了天,危难之际是善良坚强的母亲撑起了这个残破的家,起早贪黑地操持着家里家外的活计。母亲那时才19岁。
  寸阴若岁。挨到了1943年底,战火中的父亲已成为一名营级干部,父亲所在的部队一天晚上开到了我老家附近,五年杳无音信的父亲突然回到了家中,一大家人真是悲喜交加。当父亲知道了母亲所经受的磨难时甚感愧疚,走时毅然把母亲带回了部队,让母亲当了一名后勤兵。父亲转战山东、渡江南下、赴朝抗美……家里的一切都是母亲来扛着,可母亲又不能放下自己工作。母亲在1944年生下我大哥,艰苦环境所迫母亲忍痛把大哥送给人家寄养,解放前后家里又添了我二哥、大姐、二姐,母亲把哥哥姐姐们都送进了部队寄宿制的幼儿园和学校。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前让大批女兵复员,母亲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组织上给复员女兵们在地方都安排了不错的工作,可母亲那时正怀着我,母亲为更好地照顾父亲和儿女,就没转地方工作,有着12年军龄的母亲成了一名没有一分收入的随军家属。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老话母亲是极其反感的,母亲对父亲的情是至死不渝。在战争岁月里与父亲一次次生离死别时,母亲没有反悔过;在和平年代中父亲数次受到不白之冤时,母亲也没有犹豫过。父亲几十年戎马倥偬积劳成疾,50多岁患上了脑血栓,到后来完全瘫痪了,这一卧床就是十年。父亲体重有200斤,给他翻个身就是我也很吃力,是母亲没日没夜精心伺候着父亲,直到父亲去世身上也没长过一块褥疮。
  风烛残年的母亲现在过着清淡的日子,我们做儿女的一直就想把母亲接到各自家中让她老人家颐养天年,可怎么说母亲也不愿离开父亲走时留下的老房子,父亲穿军装的照片一直端端正正摆放在母亲的房间里,也许在母亲的心中,这老房子里随处都有父亲的身影,她要永远伴陪着父亲。
  □由一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