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刚上学时,我没有书包。一本语文,一本数学,一枝铅笔,两个白纸订成的本子,这就是我的全部行头。现在的孩子都有个漂亮的大书包,里面装着各种必看的、应看的、该看的书;装着各种花花绿绿的、大大小小的、厚厚薄薄的书;装着各种老师让看的、家长让看的、自己爱看的书。 但我心疼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疲惫的眼球如何容下这么多的书呀! 我也心疼那时的“我们”:他们渴求的目光能够投向何处呀! 我上学时,组词、造句、看图说话一直到写作文,都被老师作为班里同学们的“典范”(没有吹牛),在同学们惊羡的目光中,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此我喜欢上了这白纸黑字。那课本上的几篇短文在反复阅读后,一闭上眼就出现在眼前。我多想多看几本书呀!可我家除我姐外,就我认字最多。家中连片写字的纸也找不到。没办法,我把我姐用过的课本翻了出来,语文、历史、地理,都被我当做“读物”啃完了。我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但以后上这些课时我又无所事事了。 一回,同学的一本《少年文艺》深深地吸引了我。只有两角钱的书,我却买不起。在我为同学捉了两只麻雀、二十只蝉后,那本书归了我。我每天只读一页,像一个馋嘴的孩子(我本身就是孩子),得到最喜欢吃的东西,不忍一口吃完,而是细细品咂。 眼睛看不到书,就用耳朵“看”。村里有大喇叭,每到傍晚就播放评书,但音质没现在的收录机好。一到这时,我就搬个小杌子,坐在院中支起耳朵听。夏天是一种享受,冬天可惨了:手脚冻得发麻,耳朵要掉下来。可我坚持着!我从刘兰芳、单田方的嘴中,读到了《水浒传》,读到了《三国演义》,读到了《杨家将》……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面。 我儿子小名叫虎虎,快七岁了,但名不副实,看上去活脱脱一个“瘦中之王”。我老婆操碎了心,想让儿子增肥。她买来了鱼、肉、蛋、奶;买来了各种时令的、非时令的蔬菜;买来了各种本地的、外地的水果。儿子呢,爱吃的多吃几口,不爱吃的一动不动。老婆又买来“营养餐”,据说里面有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儿子开始还吃,后来又不动了。我大怒,斥责老婆惯坏了儿子,狠狠地说:“三天不让他吃饭!”不到三顿,孩子胃口大开。 教了几天书,就以“人师”自居。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呢?孔老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叫我说呀,是人饿饭香。 □挑灯看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