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大明湖,沟渠纵横,蒲苇成片,沟渠间分布着块块“湖田”。一些住在湖边生活的穷苦百姓,专门依湖为生,人们便称这些人为“湖民”。 过去大明湖的湖民共有一百多户,他们世代居住在大明湖北岸的古城墙下。这些人有的以撑船为业,叫做“船户”;有的以种湖田为生,踩藕、采莲、挖蒲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农闲时也去撑船载客,这些人被称做“田户”;还有的以在湖中打鱼捞虾为生,叫做“腥户”。所有各业湖民,在大明湖边居住了数百年,直到1958年大明湖整修改造时,才迁到距湖较远的地方去住。但是这一个湖民的群体却一直存在着。 过去游客游湖,多从鹊华桥司家码头上船。码头两边的柳阴下,平时停靠着大大小小几十条游船,其中一种带楼阁的画舫最为华丽。它长近两丈,宽六七尺。船头覆有房檐状的篷盖,两边用朱栏支撑。朱栏外有不足一尺宽的通道,供撑船人往来行走。船舱的门窗镂刻精美,镶着明净的玻璃。门旁挂着木刻的对联和匾额,舱内安放着桌椅,桌上铺着白色的台布,摆着茶具和干鲜果品。船舱的后半部设有床榻。游客在船上可坐,可卧,可饮茶,可吃酒,也可以边赏景边谈心。按行业传统,船家衣着讲究,身穿纺绸衣裤,脚上黑鞋白袜。客人上船,船家带笑递上热毛巾,冲茶,点烟。客人坐定,篙子轻轻一点,船便悠然离岸。行进期间,船家即念唱着作种种介绍,其中有老辈流传的旧词,也有即兴编出的新套路: “客官须知,这历下亭可是个好地方!春日草绿花红,翠柳笼烟;夏日鸥鹭翔集,荷花飘香;秋日碧水蓝天,清风送爽……这‘历下秋风’的好景致,还是‘济南八景’之一呢……” “你看那历下亭上,亭台轩廊,高低错落,那里面有乾隆爷的御碑,何绍基的书法,还有大诗人杜甫留下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 在这样的指引下,客人不时地下船登岸,游览历下亭、北极庙、铁公祠、小沧浪等处。 祖祖辈辈生活在明湖岸边的赵大爷,年逾八旬,是一个资深的“老湖民”。他家世代以种湖田为生,他从小就学会了踩藕、采莲、挖蒲菜等农活。农闲时,就在湖中撑船载客。他还是一位民间厨师,能利用大明湖的特产,做出许多别具风味的美味佳肴。他历数游湖的往事,使我们看到历史上许多名人,在大明湖上的各种表演: “这大明湖全国闻名,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大人物都来游览过。听老人说,当年孙中山和黄兴曾来游湖,在船上商量军国大事……” “我亲眼见过冯玉祥、韩复榘、王耀武等国民党高官前来游湖。王耀武游湖有个习惯,每次到历下亭,都要从‘傻子刘’那里买些荷花、莲蓬带回去。这‘傻子刘’是个残疾人,眼歪嘴斜,瘸腿钩手,走起路来摇头晃脑。这‘王主席’为什么买他的荷花?原来他也有个傻儿子,他这是同病相怜啊!” “解放后,许多中央首长都来游过大明湖,毛主席先后来过三次。我也亲自给一些首长撑过船,他们都是那样平易近人。1964年夏天,董老(董必武)和贺老总(贺龙)曾来游湖,贺老总还在树下钓过鱼,董老乘兴赋过诗。当他们乘的船停靠岸边时,随从人员过来要给董老撑伞,董老谢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看七十不算老。和老天爷一样,正是火力旺盛的季节呢!’” 最令赵大爷难忘的是,1972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徐向前元帅的陪同下,前来游大明湖,赵大爷有幸为亲王做菜。他和同伴忙了两天一夜,做的尽是大明湖特产的美味佳肴,如冰糖莲子、水晶藕、炸荷花、荷香糕、蒲菜烫面包子等。宴席摆在湖岸柳阴下,共摆了九桌。亲王一行,一面观赏湖光山色,一面兴致勃勃地品尝名菜,对大明湖的特产赞不绝口。 如今,像赵大爷这样的“老湖民”都早已退休,湖中的游船,也多换成了机动船,船型大,速度快,有的大船可乘五六十人,从南岸的遐园到北岸的北极庙,只有十来分钟的航程。只有那些双桨的小木船形态依旧,风采依旧。大船与小船,把大明湖的过去与现在串连在了一起……(金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