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里的“犹犹豫豫”、“迟迟疑疑”,到了济南被人们说成 是“二二乎乎(音èrèrhūhū)”或“二二思思(音èrèrsīsī)”。 大家知道,“犹犹豫豫”、“迟迟疑疑”是“犹豫”和“迟疑” 的叠用式;同样,“二二乎乎”和“二二思思”在济南话中也是“二 乎(音èrhu)”和“二思(音èrsi)”的叠用式。比如,张三约李 四去喝酒,李四犹犹豫豫地想去又不想去,济南人就会说李四有点儿 “二思”,张三就会对李四催促道:“快走吧!别二乎咧。”“别二 乎咧”若用叠用式便可加重语气,譬如说成“别二二乎乎的咧”或者 “别二二思思的咧”。 过去,有些老派济南人也把“二二思思”说成“意意思思”,其 含义也是“犹豫迟疑”。实际上,追根寻源,“二二思思”这个词大 概还真是脱胎于“意意思思”。因为大约三四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 常说“意意思思”了。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贼臭肉,在那里坐着,见了俺每(们),意意似似(思思)的待起不 起的。谁知背地里有这本账。”这是孟玉楼骂来旺媳妇的话,因为来 旺媳妇勾搭上了西门庆,便狗仗人势端着架子摆起谱来,见了孟玉楼、 潘金莲等主妇们,连站都不愿意站起来,“待起不起的”。在《醒世 姻缘传》中,“意意思思”被借字记音地写作“疑疑思思”,如第九 十八回:“周相公再三的劝着姑夫,不肯做呈子,姑夫也疑疑思思的, 只是那书办催得紧,姑娘,你还不快着算计哩!” 后来,“意意思思”走出了山东,传遍了全国。现在在东北话、 北京话、天津话里都还有“意意思思”的说法。以北京方言写的几本 小说里也有“意意思思”的用法。如《红楼梦》第六十五回:“正经 拣个人聘了罢,他只意意思思的,你叫我有什么法?”再如《儿女英 雄传》第二十回:“原来姑娘自被安老爷一番言语之后,勾起他的儿 女柔肠,一听得声都要走,便有些意意思思的舍不得,眼圈一红,不 差什么就像安公子在悦来老店的那番光景,要撇酥儿(撇酥儿,哭的 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近代有本著作叫《小说词语汇释》,把“意意思 思”解释作“吞吞吐吐”,实在有点大谬了。 无论“二二乎乎”也罢,“二二思思”也罢,还是“意意思思”, 都是蓄满了历史文化的土语,而且有着不息的活力。 文/张继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