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济南市的城市居民们,大都对二十 六号“接”粮日格外惦记,尤其是生活相对困难的家庭,更是如此。 那年月,粮食不能像今天这样,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也不是想在 哪儿买就能在哪儿买,而是凭证、定量、定点供应。成年人每月三十 斤,中学生每月二十七斤,小学生和幼儿按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定量 标准。那时的副食品种类极少,价格又贵,多数家庭难以经常问津。 粮食不太够吃,必然一个月赶着一个月走,这是多数家庭常有的现象。 按济南市当时的规定,每月从二十六号起,居民就可以购买下月的粮 食,多数家庭格外惦记这一天也就不足为怪。说是“接”,其实是“ 借”,因为这的确是寅吃卯粮。 我们家当年也属于相对困难的家庭。每逢二十六号这天早晨,常 常是天刚蒙蒙亮,我就要赶紧起床,到粮店去排队等候买粮。天气暖 和的晴天还好说,寒冷的冬天或雨雪天也要风雨无阻。排队买粮的人 少则三五十,多则一二百,有时甚至会更多。粮店早八点开门营业后, 再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买到粮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家当年距离定点 供应的黄台粮店有五六里路,如果赶上礼拜天父亲在家休息,我还能 骑他的自行车去,如果不是礼拜天,那我不仅不能去上学,还要空手 步行去,重载步行回。一个十二三岁的半大孩子背着扛着几十斤粮食, 步行五六里路,个中的艰辛,今天的少年们是难以体会到的。年少时 的我,既贪玩又粗心,丢三落四是难免的事,当年我就常把粮本丢在 粮店里。丢了粮本还可以找回,如果不小心洒了粮食,轻则要挨父母 的熊,重则还要挨父母的打。不是父母不体谅我们,实在是当年的生 活太困难所致。 那时候,等候买粮的人即使再多,队伍也排得秩序井然,绝无拥 挤现象;粮店里的职工虽说也是八小时工作制,但在二十六日这一天, 他们绝对都会自动延长工作时间,以满足人们买粮的需求;那年月没 有便民服务之类的口号,但粮店里的针线、扎袋绳等却为顾客准备得 一应俱全;有时顾客忘记或带的粮袋子不够,粮店里还能把备用的空 袋子无偿借给顾客使用;那时候也没有开展什么微笑服务活动,但人 们却少见营业员们冷若冰霜,常见他们笑容满面;如今买东西常有短 斤少两的烦恼,那时却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年我虽曾多次丢失过 粮本,但每次都能找回来,且也没有出过丝毫的差错。如今虽然人们 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用不着起早摸黑地排队等候买粮食,但好的 道德风尚不应随二十六号“接”粮日成为历史。 文/曙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