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理财 休闲 娱乐 健康 女性 人才 房产
 
 
青未了 人间 读书 生活广记 精选连载 文学圈
市井 小小说 故事新编 新作 专栏 青未了论坛

吆喝声中听民情


来源:   
2004-10-2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济南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几声土得
掉渣的吆喝声———“倒垃圾!”“换大米!”“茅房里有人吗?”
一些调皮的孩子也常跟着模仿,逗乐取笑中把它当成歌谣传唱。这喊
声虽没有“磨剪子抢菜刀”那样婉转悠扬,悦耳动听,但它却饱含着
历史沧桑,从中也折射出当时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
  “倒垃圾”的喊声常常天不亮就响起。当时城市垃圾的管理还没
有现在这样规范,塑料垃圾袋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家家门口都放一
个或大或小的垃圾桶,盛满垃圾后就倒在附近的垃圾台或马路边的垃
圾箱中。也有的专等收垃圾的人来倒。这些收垃圾的多为城郊北园一
带的农民,他们需要把垃圾拉回去肥田,所以每天一大早就赶着马车
或拉着地排车,进到城里,走街串巷,一边叫喊着“倒垃圾”,一边
将居民递上来的一桶桶垃圾倒到车上……对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省时、
省力、少跑路;而对缺钱买肥料的农民来说,可以得到不花钱的肥料,
实为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换大米”的叫喊声听起来更为嘹亮,既有女高音的悠长,又有
男低音的深远。当时的北园一带没有什么工商业,北园人只能在一片
涝洼地上种植水稻,仅靠打的那点大米来维持全年的生计。因此,他
们必须精打细算,把不“搁吃”的大米换成更能充饥的小麦、玉米等
“硬粮”,而且每斤大米可换一斤二三两白面。城市居民呢,当时吃
粮靠供应,每人每月只供应两三斤大米,且都是陈了几年的糟米。人
们要想改善一下生活,尤其是对那些家有老人、小孩和吃惯了大米的
南方人来说,只有通过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法,得到一点好大米。
因为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生意也相当红火。
  “茅房里有人吗”的喊声跟前者一样直白,但却比前者缺少韵味。
当时,多数居民都住在大杂院中,家中没有卫生间,也没有抽水马桶,
往往是几家甚至十几家人合用一个小厕所。厕所中没有冲水设备,过
几天就要挖一次粪便。那些郊区的农民正好需要粪便肥田,于是就挑
上粪桶,拉着装有大桶的地排车,到市里各居民院中免费挖厕所。因
为怕厕所里有人(尤其是女同志),碰上很尴尬,所以进厕所前总要
先喊上一句:“茅房里有人吗?”如无人回答,便可放心地进去挖厕
所了。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了,北园一带已盖
起了高楼大厦,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当年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早已富裕
起来,没有人再去“倒垃圾”、“换大米了”。而城市居民多已住上
了有卫生间和抽水马桶的单元房,想吃好大米到处都可以买到。供求
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当年那些耳熟能详地叫喊声,再也听不到了。
  文/戴永夏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